《数对》评课稿(通用32篇)
1、在教学近似数时,周老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级人数说说44人大约是几十人,并说说理由。在此基础上引入写法44≈40,再让学生说说三(1)班人数47人大约是几十人,引入47≈50,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四舍五入”法,为求大数目的近似数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2、让学生经历了对“四舍五入”法的自主探索、加深领悟、掌握要点的学习过程。注意教给方法,对于求大数目的近似数,要先分级,划出尾数,再圈出尾数的最高位,再根据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
3、能精心设计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周老师能站在毕业班教师的高度,适时延伸拓展,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周老师一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周老师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大胆进行了重组和开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近似数概念的教学,周老师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到近似数的产生和价值,无法得到准确数、不需要准确数,是估算的需要,是测量产生的.误差,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在教学求近似数时,周老师则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结合生活实例,从保留到十位、百位、千位求近似数,并和学生以往估算的知识有机结合,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以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学生顺利完成了知识的迁移。
《数对》评课稿 篇6
刘老师的课有如下特点:
一、娓娓道来,亲切自然
刘老师的课语言亲切自然,对待学生的回答倾听的十分仔细和认真,对待学生的回答及时表扬和鼓励,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刘老师的课将数学知识娓娓道来,对学生非常尊重,每个知识点都讲得很透很自然。
二、环环相扣,清晰完整
刘老师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十分完整和清晰的,不仅有对读法和写法的方法探究、归纳和总结,也有相对应的练习巩固。在教学设计中,刘老师还在练习中注意到了练习设计的梯度,对练习进行了合理的排序和不同程度的适当拔高。
三、重难点突出,面向全体
刘老师的课,在读法和写法上倾注了很多时间,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刘老师不仅强调让每个孩子写和思考,更强调让每个孩子多表达。在出现问题时,刘老师会单独提出来仔细讲解,认真分析,教学中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这是一堂原生态数学课,它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没有任何花哨的外衣,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思维。这正是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好课。
《数对》评课稿 篇7
我参加了进修学校的课堂观摩活动,本次活动我听课的内容是《读数、写数》。《读数、写数》是小学数学一年的教学内容,是认识数字的基本步骤。
本次讲授的是长江东路小学的骨干教师孙楠老师,初次见孙楠老师便觉得她就是孩子心中的“好老师”,只见她温柔可亲,笑容可掬,声音清脆。听她讲完课后看到孩子们满足的眼神就觉得这节课达到效果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读数和写数,课堂结构清晰合理,内容丰富,练习多样。孙楠老师以复习巩固开始让学生练习读数、写数,让学生区分读数和写数的不同之处,在课程的中间串联数的组成这一知识点,让内容更加的饱满,并且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构建的重要性。本节课出现“计数器”数学使用工具,计数器的使用让孩子明白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等数位的表示,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同学们!
课堂上学生们很活跃,都踊跃的展示自己,并且课堂的最后有学习总结:“我学会了什么?”让孩子们反思这一节课我究竟有没有把握好,学到了什么?
听完本节课我更深的感受是因为智力的不同孩子们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的不一样。我所在的学校是辅读学校,孩子们的智商都低于常人,我们教学的内容也是有限的。比如:培智学校的数学讲授的内容大多是百以内的加减、九九乘法表和钱币的使用。在这九年的教学中钱币的使用是最难的,可能有些老师不理解,认为钱币的.使用是最简单的,在普通学校是不用教的。可是我们辅读学校的学生通常是不会用的,他们不理解钱币的概念,更不会使用钱币。
我们面对这些孩子虽然说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有限但是我们所做的是让他们拥有爱人爱己之心,让他们更好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中。
《数对》评课稿 篇8
聆听了3位老师的《认识整万数》。现在就陈建兵老师的课说说我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本节课陈老师除用了书本上的数据之外还补充了洋口港等与我们身边的资源,这个非常好。如果播放图片的速度慢一些,解说的声音更大一些,让每个学生都听清楚,相信效果会更好些。
二、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引导学生发现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有机协调的系统。对于数位、数级、相邻两个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等都是学生应该牢固掌握的。课件的运用我觉得是3节课中比较好的,特别是开始的算珠动画演示,学生们看得都很清楚,但是后面的教学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可能是老师自己有些紧张了吧。和学生的互动不够。可以让学生上来在电脑上面拨一拨算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计数器的认识。本来想利用通过两个计数器的合并来教学两个数级的知识,这个部分没有引导好,花费的时间很多,导致后面的练习题来不及讲了。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巩固所学的知识
其实陈老师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已经注意边讲边练了,在课的最后还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只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全部讲完。在后面的几道题目中我发现陈老师对如何快速读出整万数、写出整万数引导还是很好的,只是语言的组织没有到位。我们听课的老师是听懂了,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能否一下听懂还有待检验。
《认识整万数》这课的知识点很多,很碎。要连贯流畅的讲出来不容易。要想轻松自如的驾驭课堂,不钻研、不实践是很难实现的。
《数对》评课稿 篇9
xx年xx月xx日下午观摩了xx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印象很深。本课是学生初次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进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可以有不同的算法。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在学生自己探索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乘法的笔算方法。结合计算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天听了茅老师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觉得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茅老师能通过创设“大象运木头、小猴采桃、小猴请大象喝矿泉水”等生动活泼、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直观思考,理解算理。
二、运用知识迁移,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以旧引新,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在教学20×3时,让学生先算2×3=6。2×3=6是前面所学的表内乘法,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去思考。《数学新课程标准》把“鼓励算法多样化”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之一,但多样化之后的重要环节是“重视算法的`优化”。课堂上茅老师做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发现最优的算法,并让更多的学生去说,去讲,从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三、讲练结合,及时巩固。
及时的练习,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茅老师能及时给出相关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最优的方法。并在练习的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四、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通过让学生说,交流想法,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当然在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老师让小朋友说出20×3是怎么想的,可以再学生说3×20也可以怎么想。而不能少了3×20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