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精选3篇)
编制要点
明确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的目的、依据。
确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的负责部门、责任人。
详细编写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具体内容:(职业病危害的场所、人员、使用原材料、工艺流程、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等)。
明确申报的部门、时段、时间及备档有关要求。
四、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对于提高企业负责人和职工的职业卫生水平、职业病危害防治意识和能力、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维护职工职业卫生知情权的有效途径。《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知识和管理能力,并接受职业卫生培训。
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职业病危害预防和控制的基本知识;
(三)职业卫生管理相关知识;
(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
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岗位的劳动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卫生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因变更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或者岗位调整导致劳动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变化的,用人单位应当重新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
一、职业健康教育培训的分类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1)全体员工职业健康的基本知识培训
(2)新入厂员工三级职业健康知识教育培训
(3)转岗、复工人员职业健康知识教育培训
(4)各级管理负责人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
(5)职业健康知识专业管理人员培训
(6)特种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
(7)外来人员的职业健康知识教育培训
(8)严重违章人员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
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1、全体员工职业健康基本知识培训的主要内容:
(1)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标准;
(2)公司职业健康规章制度;
(3)职业健康管理基础及专业技术知识;
(4)本公司和本车间(装置)生产特点、物料特性、主要危险危害因素;
(5)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6)安全、卫生、环保、消防设施和防护器材及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知识;
(7)典型事故案例、预防事故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8)卫生保健、自救、互救和职业病预防常识。
2、新入厂员工三级职业健康知识教育培训内容
(1)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标准;
(2)公司职业健康规章制度;
(3)职业健康管理基础及专业技术知识及本车间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4)本公司生产特点、物料特性、主要危害因素;
(5)本公司车间生产概况,本岗位(装置)生产流程及职业健康注意事项,本岗位(工种)安全操作规程;
(6)职业卫生健康设施和防护器材及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知识;
(7)典型事故案例、预防事故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8)卫生保健、自救、互救和职业病预防常识。
新入厂员工必须经过三级职业卫生,培训并考核合格方可分配工作。凡考核不合格者须重新进行培训考察。
3、各级管理负责人和职业健康专业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内容
企业管理负责人应该统一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职业卫生健康管理知识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去的相应的资质。各级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包括:
(1)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知识
(2)职业卫生管理知识
(3)职业危害防护基本知识
(4)职业危害事故
4、特种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主要培训内容
按国家经贸委《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执行。
5、外来人员的职业健康主要培训内容
(1)国家和地方有关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和本公司有关职业健康制度、规定及安全注意事项;
(2)本公司与施工作业有关的单位(装置、部位)的生产特征、物料特性、主要危险危害因素、易发生泄漏、跑冒、着火、爆炸、中毒的部位及防范措施;生产装置消防报警设施和防护、救护设施的摆放位置及使用方法;
(3)针对施工区域特性和施工特点提出的施工安全卫生要求;
(4)施工中必须遵守的职业健康规定;
(5)典型事故案例、预防事故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6、违章违纪人员、严重违章人员
应培训的内容应重新进行职业健康教育,并加强职业危害事故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重新取得上岗资质。
编制要点:
明确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目的、依据。
确定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的负责部门、责任人。
明确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内容。
明确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人员范围、教育培训时间、全年教育培训累计时间。
明确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不合格人员再培训要求。
确定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档案的内容及保存备档期限。
五、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职业病防护设施:是指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或者影响,保护劳动者健康的设备、设施、装置、构(建)筑物等的总称。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第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编制要点:
明确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制度目的、依据。
确定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工作的负责部门、责任人。
明确职业病防护设施名称、所在场所及部位。
明确职业病防护设施专职维护检修人员。
明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检修注意事项。
明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维护检修周期。
明确职业病防护设施发生故障的临时措施和上报有关事项。
六、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生产作业活动中存在许多风险因素,除采取有效的卫生工程防护措施外,仍然有一些残余风险存在,需要采取适当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有效的防护,减少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与危害。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第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并督促、指导劳动者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使用,不得发放钱物替代发放职业病防护用品。
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确保防护用品有效,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或者已经失效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编制要点:
明确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目的、依据。
确定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工作的.负责部门、责任人。
按照职业病危害场所、本岗及工序,明确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种类、规格、型号。
明确职业病防护用品有效使用期限。
明确购买职业病防护用品的单位。
明确职业病防护用品购买后的验收标准、储存标准、发放标准、领用标准、使用标准和日常穿戴检查、处理标准。
七、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相应要求:
第十九条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第二十条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除遵守前款规定外,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