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评课稿范文(通用32篇)
一、概念的掌握比较扎实
在课的开始,刘老师通过让学生摸数学书、桌子、黑板表面、铅笔盒盖的面,直观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比较黑板面和数学书面的大小,通过比较引出面积的含义。接着再让学生通过练习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课桌面、铅笔盒盖的大小,巩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随后又让学生自己选择周围物体并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主说一说周围物体表面的面积,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充分感知并且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二、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的优点
刘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矛盾。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方格子摆一摆数一数;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摆或画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较的优点。
《认识面积》评课稿范文 篇14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提倡“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郑老师在导入环节巧妙的'引入学生喜欢的动物,小兔子作为导入手段,通过小兔子比较贪吃想吃更大片的树叶来引出面积这个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在课堂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认识面积》评课稿范文 篇15
《面积的认识》这一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面积的认识》教学反思。而面积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的含义,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观察黑板面和数学书的封面,说说哪个的面比较大?哪个的面比较小?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物体的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我出示了面积大小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学生观察,说说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小?仅凭直观有的学生说是正方形面积大?有的说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说相等?我说有的`时候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要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一节课在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结束了。在这节课中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教学反思《《面积的认识》教学反思》。
第一,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亲自动手、亲自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比一比数学书表面和练习本表面、教师手掌面和学生手掌面、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然后通过对比较过程的小结来理解面积的含义。
第二,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灵活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课堂生成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利用已非常了解的七巧板知识突破面积含义中对“封闭图形的大小”的理解,利用七巧板图板面积大小和七巧板拼图体会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第四,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这一活动有多种比较策略,因此课前我准备的比较工具多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宽阔,比较的策略也会更加丰富多样。
值得深思和改进之处:
有关环节中的问题设计,是否真正留给了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值得考虑。
《认识面积》评课稿范文 篇16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认识,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初步建立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重视引入面积单位。在提出测量课桌面面积的要求后,让学生各自在小组里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认真去测量,使学生在活动中深深感受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引出面积计量的单位,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本质特征,为今后合理选择不同策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在一起填写,有的学生感到难度较大。比如:数学书的封面长大约是24,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操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有关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如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的物体,除了大拇指指甲之外,还有衬衫的纽扣、电话机的某个按键等等,而一张普通邮票的面积大约是5平方厘米、一张电话卡或银行卡的面积大约有46平方厘米。当学生头脑中储存了一定数量的典型例子之后,他们在实际测量时,便能迅速提取有关面积单位的表象并作出初步的估计和判断,进而提高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的针对性。
组织好应用面积单位直接计量或估计面积大小的活动,逐步提高对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的直接判断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用有关的面积单位去实际摆一摆、数一数,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寻找更为简洁和合理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部分学生对生活中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物表象,感受不够扎实,这有待以后进一步了解。
《认识面积》评课稿范文 篇17
认识面积是一节内容比较难的概念课,在让学生由实物表面的面积到封闭图形表面的面积,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我选取生活中教室中的事物让学生先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
在出示课题后,给了学生一个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觉的要学些什么内容呢?”学生说了以下几点:
1、什么是面积?
2、面积是单位吗?还是有着专门的面积单位?
3、为什么要学习和认识面积呢?
我小结了一下,请同学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认识面积。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数学书封面的大小与黑板表面大小的观察比较,让学生学会有理有据地说话,并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指名完整地说一说。学生在进行语言组织时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小组的合作效果没有达到,为什么?我分析有两个原因:
1、这边学生的小组合作的技巧需要教师给予方法指导。
2、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要讨论什么?
如果在小组汇报时有个比较,适当表扬和激励,多点组织教学,或许会好点。然后奇怪学生伸出自己的手掌心,用手掌心去触摸数学书的封面,闭上眼睛去感受,有这样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就了解了面积的意义。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面积?在认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平方厘米借助大拇指指甲表面的大小直观认识,当让学生找出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时,学生都难了,进一步说明表面积很小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很少。
在教学平方米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一位学生说说他家有多大?小孩回答也很完整“我家有168平方米。”其他学生都惊叹,我追问:为什么惊叹?“他家好大啊?”简单的提问让学生感受到平方米是一个更高级的面积单位。问题并没有就此停止,我抓住课堂的动态生成,把刚从那位学生拉起来追问:那老师说你家的面积是168平方厘米,你愿意吗?“不行的,那太小了。”其他同学都小了,都说168平方厘米太小了。都在笔画大约有多大。让两个面积单位又在动态生成了进行了比较。我认为这是课堂的闪光点,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抓住,老师也很有激情。课堂的组织教学自然很轻松。最后让学生做游戏,1平方米的地方最多能站多少个小朋友。
由于课前我在教室的地面画了1平方米的地方,学生都跃跃欲试,在游戏中不光调动学习热情,还亲身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还学会了要站得人多大家要互相理解,紧密团结在一起。增加班级的凝聚力。但是活动只有大部分学生参加了,还有少部分没有参加,比较失望。以后在设计这样的活动时,可以在课前准备时多准备两个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在组织比赛看哪一组站的人最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游戏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