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形的镶嵌评课稿(精选10篇)
平面图形的镶嵌评课稿 篇1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既不是上学期知识的再现,更不知识的拔高,而是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学具和电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拼组。
课的开始先复习了上学期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有什么?学生回答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个时候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看一看、动手验一验、折一折,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点难度,因为学生们还从来没有自己动手验证过一些物体的特点,这个时候我就进行了提示教学“动手折一折”;下一个环节是研究正方形边的特点,由于刚才验证了长方形,学生有了思路,照猫画虎进行了验证,这个时候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鼓励学生。接下来让学生轻松轻松,动手做一个风车,这个是学生爱做的事情,但是在做风车的过程上,我提出了要求,就是让学生观察在做风车的过程上,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学生能够回答出,刚开始是长方形,然后是正方形,接着是四个三角形,风车转开以后又看到了圆形,从而发现了图形之间的关系。做完风车后,开始用平面图形进行图形的拼组,学生这时只能拼出极简单的图形,比如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一个大正方形等等,老师抓住时机向学生展示现成的作品,进行作品欣赏,学生看了以后觉得大开眼界,顿时有了自己的拼法,这时的课堂又一次进入了高潮。
最后在练习环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脑,拼组熊猫的拼图,可是我却忽略了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小孩,还不会用电脑,就临时改 成了学生说我操作,这一点是我的疏漏。总而言之,这节课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但是老师引导的还是多,可是过后一想,如果学生没有老师的引导,这节课的任务根本完不了,因此有哪一位老师有好的想法,请留言转告,谢谢!
平面图形的镶嵌评课稿 篇2
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这些图形的初步认识,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这些平面图形,都能正确辨认。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对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有一些了解。这个单元的教学思想是想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开心、轻松。
教材上还安排了七巧板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让学生能用几块板子拼成三角形和长方形,空间观念强的孩子拼的特别快,例如刘明羲,以前上课很少举手发言,在这个单元他很活跃,我鼓励他说,长大了一定是个优秀的工程师。在这节课上,我先让孩子们欣赏了大量的七巧板拼图,孩子们非常惊奇,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自己动手拼图的的兴趣。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兴趣十足的开始拼图,他们多数拼得很形象,有的孩子自己不会,就照着图画拼,也玩得很开心。
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我有一点困惑:
练习一安排了两道习题,一道是补墙问题,一道是想一想一个拆开的正方体,哪个面和哪个面相对。在历年的这个时候,这两道题都会难道相当一大批孩子,这个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以后还要深入学习内容,现在安排这些题目有必要吗?
平面图形的镶嵌评课稿 篇3
刘老师今天所教授的这一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他按照“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美的欣赏——自主创作”的主线,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总的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感谢他为大家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刘老师一开始就通过多媒体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的图形。用生活中常见的这些密铺现象,能巧妙地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密铺的特征,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一点非常可取,值得我们学习。同时刘老师能机智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反映该老师的应变能力比较好。
刘老师能熟练地操作多媒体,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他能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为一些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有关学习方面的参考,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的教育理念。我个人认为这一节课是成功的。
本堂课以活动为载体,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课堂把学习组织成了数学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了活生生的数学问题,感到数学与自然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数学的价值。从设创情境到问题探究,具有趣味性,富有挑战性,是本案例的一大特色。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扮演了引导,点评的角色,由教学舞台上的“主演”转变成了教学探索活动的“导游”,教者教的得心应手,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在教学活动中教者遵循由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以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密铺的内在联系,以联系的观点揭示了密铺的本质规律,这正是教学成功之所在。
刘老师首先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从中反映出数学能与艺术紧密而自然的有机结合,数学美始终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课堂上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展示了数学美,使学生在体验自己创作的数学美,表达数学美的感受,弘扬数学美的文化价值的同时受到了美学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运用观察、操作、作图与设计等各种手段,在借助图形直观进行合情推理的过程中,学生能增强探究的好奇心,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出潜在的创造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从课堂实施的结果来看,由于不同的学生常常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也不尽相同,教学中应当充分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总的来讲这一节课是成功的。感谢刘小敏老师为我们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的舞台。
平面图形的镶嵌评课稿 篇4
看了教材后,自己心里很没有底,不知道该怎样上复习课。因为复习课不像新授课,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像新授课能体现一个学生探究的过程。而复习课都是旧知,而且知识点多,要进行系统整理,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如何在一节课中完成这些,最主要的是如何体现导、学、议、练的理念,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做到让学生自主整理,这的确有难度。为此特地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看如何上复习课。最后我的理解是复习课至少要到达以下几个目的:一是回顾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二是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自主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我认为的难点就在第三点,毕竟学生自主整理建构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总复习是小学数学第十册总复习单元中内容,将小学数学中的平面图形面积集中进行复习。这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最基本的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是分册、分散出现,由于受遗忘规律的制约,很多成了沉默的知识,要激活这些知识,就需要再次的认知。因此,通过复习,系统梳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使全班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本节课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经过集体备课后,整个课的流程大体定下来了。首先是复习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然后是回顾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就是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最后是综合运用练习。进行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形式就是用卡片摆。因为用卡片摆可以随时进行调整,摆的位置本身就能说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用的时间相对会少一些,如果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结构图出来,对学生而言有难度,一次不一定就能画对,而且费时。当然学生也不能一次性就摆对,但教师可以适合点拨,学生随时进行调整。如:学生摆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为什么这样摆?学生摆错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那应该摆在什么地方等等。总之要将摆的位置与面积公式的推导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自主整理与教师的点拨结合起来。这个过程是师生动态交互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