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评课稿(精选5篇)
《难忘的泼水节》评课稿 篇1
孙老师是一位热情阳光、教态亲切、语言简洁富有童趣、很具亲和力的年青老师。她以轻松明快、活泼的风格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孙老师还善于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针对性评价,语言丰富,符合低年级的心理特征。较好地处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是一堂自然清新,本色的.语文课。课堂上时时迸发出惊喜,让人为之眼前一亮。我准备撷取以下三点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情境,打造轻松有活力的课堂
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孙老师正是创设了这样一个热情洋溢的场面,在欢乐的表演中,在一段段令人欢欣鼓舞的文字中,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参与到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中,和他们一起欢度这美好的日子,课文中的生字,也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在这个泼水节上跳跃着。比如,在教学"祝福"这两个字时,出示了"祝福"历史演变。重点讲解了"礻"和"祝"字的含义,孩子们听的认真入迷,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轻松的记住了"祝福",更记住了周恩来和傣族人民彼此美好的祝福。
二、寓教于乐,铸就儿童快乐学习梦想
在集中识字这一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活泼生动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读一读生字,给了他们最大的自主权,拔萝卜游戏识字游戏,提高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摘苹果识字游戏,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图文并茂,紧抓学生的目光。在教学课文中把生字放在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便于学生记忆,在做游戏的同时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难点,这真是一举数得。
"笑容满面"词语的教学更是课堂中的一个亮点,孙老师先出示周总理的图片,然后然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把看到的说出来,当孩子们说到表情的时候,孙老师抓住机会说:"像周总理这样开心的笑着就是笑容满面的",引导孩子们理解"笑容满面"的意思,不知不觉中又掌握了一个词语,避开了以往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孙老师正是创造了这样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轻松的环境,采用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乐趣与生机,让孩子们喜欢学习生字,认识词语,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三、风格独特,展现扎实有效的教学基本功
孙老师的课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活泼幽默的课堂语言。孙老师毫不吝啬表扬的语言,在善意的表扬和鼓励的教学语言中,我看到了一位亲和温柔的孙老师,看到了一位尽可能的把每一位小朋友都带到课堂情境中的孙老师,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孩子们喜欢亲近呢?
孙老师还抛弃了灌输式的说教,而是大量的采用了"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由读到悟到理解,润物细无声,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就采用了默读、齐度、指名读、自由读等多种朗读的形式。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反复读,有感情的读,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情。例如,在教学"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做了哪些准备?"这块内容时,孙老师先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读一读。再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同学们边看边读。最后又用肢体动作来演示,孩子们不自觉的跟着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层层推进,不断引导,使得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到了傣族人民高兴,愉快的心情,感受到了泼水节热闹的气氛和场景。
孙老师的这节课秉承了新课改的理念,秀出了独特的风格。值得学习、借鉴!
《难忘的泼水节》评课稿 篇2
听了何玲静老师一节《难忘的泼水节》,我真是收获良多,这是一节比较扎实的课,何老师的课让我感觉是眼前一亮,在此我就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里的收获吧:
一、真实、有效、扎实:何老师上课不搞花架子,摒弃了以往公开课的虚假,还原真实的课堂,踏踏实实教学。
二、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老师一句句充满激情的话语,煽情的过渡语,每每把学生读书的热情调动起来。读的形式很多,有个人读、小组读、男女赛读、齐读等等。
三、重视了引导读忽视指导读。虽然老师一句句充满激情的话语,煽情的过渡语,激发学生读书但指导不够。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老师没有利用这些词语让学生发现总理的可亲,而是老师告诉学生总理是可亲来引导朗读。
建议:
一、忘记了词语句式的训练,也就是双基的训练。如“一条”跟“一条条”的比较,“一手······一手······”的理解,跟“一边······一边······”的比较,等等。
二、课堂应变能力不够,没有很好把握课堂生成。
《难忘的泼水节》评课稿 篇3
11月27日,年轻的成欣欣老师给我们展示了《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对于这次“青鸿欲飞展风采”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我们师徒高度重视,授课一周前成老师就开始为这节课做准备,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制作课件,然后我们一起讨论完善,初步确定了上课思路。从整节课的设计来看,这节课设计新颖,结构完整,用时分配合理,环节紧凑,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现就成欣欣教学过程谈几点感受:
1、从老师的个人素质来看,成老师整节课精神饱满,仪态大方,态度谦和,她尊重学生,关爱学困生,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整节课师生关系洽融洽,课堂气氛活跃。
2、成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字词教学比较扎实。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多种方法的理解和识记让学生理解词义,并通过学习说句子,在句子中运用字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练习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学完课文后让学生练说“这是一个的泼水节。”既巩固了字词教学效果,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内化积累。又如,在学习课文第2段时,成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找具体语句,初步领会句子的意义,抓住关键字词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
3、朗读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整节课成老师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反复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
需要改进之处:
1、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缺乏课堂应变能力,有时会忘记一些细节,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纠正和引导,板书不能及时出现,课件播放与教学进度不符,有感情朗读环节忘记等。这些方面还需今后进一步努力改进。
2、教学设计时能紧扣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预设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但实际操作时又将课文进行过细的解析,逐句讲析体会,显得课堂教学琐碎杂乱,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理解。
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也是我们师徒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难忘的泼水节》评课稿 篇4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这节课中,老师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一、目标明确,定位合理。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王老师把目标定位在读通课文,把字音读准;学会“泼、桶”等十个生字及,体会“一年一度、互相、幸福、象征”等新词的意思;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了解泼水节所表达的象征意义。目标明确,定位合理。
二、以“欢乐”定调,贯穿首尾。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读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因此,一开课,在揭题时,王老师就抓住了题眼“欢乐”一词,引导学生多次深情朗读课题,使学生层层了解泼水节的欢乐,体会泼水节的欢乐。
三、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扎实有效。
整堂课,王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第一是抓字词学习,第二抓句子学习,第三抓整体感知。在字词学习中,王老师首先扫清了生字的读音,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字理识字,理解本义,再延伸拓展,感悟运用。另外,王老师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理解“提、端、互相追赶”时,采用了动作表演的形式,直观形象,在理解“幸福”一词时,王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体会,“吉祥如意”一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象该词一般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这样的教学扎实有效。在句子的学习中,王老师抓住了难读的句子,采用视频展示、采访交际、动作表演、联系生活、迁移运用等方法,并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多次朗读,读通句子,读懂句子,同时结合句子学习进行句式练习,做到了读写结合,课堂教学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