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钟》评课稿(精选9篇)
《花钟》评课稿 篇1
花钟评课稿在《花钟》一文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从这一课时的整体上看,贾辉老师设计了四大环节:
(1)阅读质疑;
(2)合作质疑;
(3)变式质疑;
(4)应用质疑。
上述这些教学环节,既有前后关联,又有层次推进。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提高。在教学中,贾老师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导入阶段,采用多媒体操作带领学生走进花的世界,有了具体、鲜明的形象,能给学生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
运用多媒体操作,美丽的花卉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审美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感悟朗读是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贾老师在教学中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在品读这段课文时,先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内容。找一找有几种不同的花再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中描写的花的句子,感受花的美丽,并通过让学生挑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出理由,通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比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境,用词的准确,进行生生之间的'赏析性评价,进而加深对内容理解。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
听了吕老师执教的《花钟》,真所谓是课如其人,吕老师是一个非常豁达开朗的人,说起话来是眉飞色舞,她执教的课也是这种风格,孩子们在她具有磁性的语言中,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吕老师的课有好多值得我们鉴赏的地方:
1、教态大方、自然、得体,很具有亲和力,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会感到有压力,所以能够畅所欲言。
2、对字词的教学非常到位,学生能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的掌握,这个环节把握得非常好。
3、在课堂教学中,吕老师注重引导孩子们质疑问难,并且把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再引导孩子梳理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们提问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梳理问题的能力。注重了孩子们学习能力的培养。
4、充分地运用了多媒体,为课堂教学服务。宁老师执教的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课文中描写花开了的语言特别生动。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苏醒,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等,用词十分优美。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大难点。在这堂课上,宁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找找每段重点句子,用上“把每一段的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句总结,把方法教给了学生,真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本文的结构层次为“归纳现象——解释原因——实际应用”,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从最有趣的段落——什么是花钟?(即最后一节)学起,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并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取舍,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3、宁老师一开始出示:用“开花了”替代所有表示开花语句的具体表达方法,学生马上感觉到了这样的表达既重复又死板。这时,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开花的词,再读相应的句子。
这一读,感觉就来了,再也用不着多说什么。从“开花了”到“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睡梦中醒来”等,学生经历了一次美文欣赏之旅。又如对时间的品味,这段文字在时间的表达上非常准确,在时间的运用上非常精当,不但在写时间时用上“左右”,而且有时把表示时间的词放在前面,如“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有时把表示时间的词放在中间,如“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老师在学生一次次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这些特点,揣摩、品味、积累。郭老师的课以漂亮的花导入,让人赏心悦目,引入美的情境之中,在品读写花钟的那一段文字最为精彩,这一段文字描写了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时的情景,描写花的开放,有的用拟人手法,有的用直叙手法,意思都一样,而表达形式不一样,而郭老师关注这种表达形式,引导孩子去观察、品味,这种关注传递出来的是一种语文韵味,一种语文意境。又如对时间的品味,这段文字在时间的表达上非常准确,在时间的运用上非常精当,不但在写时间时用上“左右”,而且有时把表示时间的词放在前面,如“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有时把表示时间的词放在中间,如“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老师在学生一次次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这些特点,揣摩、品味、积累。最后小练笔又是写这三种花,填补书上列举花的时间上的空白,让人恍然大悟,而在写话时老师提醒学生运用词语盘点中的词语。陆老师抓住了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达到积累并运用语言,浓浓的语文味洋溢在课堂中。
《花钟》评课稿 篇2
前段时间,有幸听了潘丽芳老师在小巨校区与水云校区联谊活动中上的《花钟》一课,让我收获颇多。下面我就此课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花钟》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字生动,语言优美。潘老师讲的很美,正如文中所说的鲜花朵朵,芬芳迷人。作者笔下流露出的文意,就像生动活泼的孩子们,千姿百态。潘老师的讲课将文章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我收获良多,学以致用。
一、识字环节非常扎实有效
潘老师将生字新词利用多媒体分组出示,学习时,利用多种形式突破词语难点,例如学习“暮色”时,让学生联系生字所在的句子进行理解;又如学习“欣然怒放”这个词语时,潘老师利用多媒体先出示花儿开放和含苞待放的对比图,再让出示烟花图,这样孩子很快很好地理解了这个词。潘老师简短的言语,形象的理解,就将识字的方法传授给了学生,非常扎实透彻。
二、品读环节非常清晰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体会作者第二小节的语言。首先,潘老师先让孩子们找出难读和难懂的一小节,让孩子们先读通顺。学生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做表情更是妙趣横生、生动活泼,接着出示两句语言不同的话:一句是没有修饰的普通句子,一句是课文原句,让孩子们进行句式比较,初步体会文本的美丽之处;然后,让孩子们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这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老师这样适时的点拨中,让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比如,在讲到万寿菊的欣然怒放时,对孩子们说,热情一点儿;生读不出感觉时,老师又加上一些动作,促进孩子们的理解水平。在讲“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时,老师说,笑得再甜一点儿,找学生做出笑脸的表情,孩子们个个都露出了可爱的笑脸。简简单单的一个小动作表情,让孩子们原有的理解的水平,更加进了一大步。孩子们读课文不清楚时,老师及时制止,让他试着再读一遍。逐句学习完第二小节时,让孩子们齐读课文,此时,生并没有读出刚开始的感觉,而且语速过快。老师马上喊停,提醒孩子们像刚才那样读课文才会更动听,于是,效果就出来了。往往,我们也正是忽略了这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课文中要细加琢磨,特别值得我深思和学习。
三、评价语丰富
潘老师整堂课的语言,都显得紧凑,尤其是老师的评价语,及时的.给孩子们鼓励,让孩子们感觉到了兴趣。孩子读书读的不够好,但是能读下来,老师便说:“真不错,能读通顺了”。读好了的学生,老师会说:“非常了不起,读得很感情。”给了孩子们鼓励,上课也更积极了。在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老师都不忘说一句:“还有谁想起来试试呢?”更是激发了更多孩子的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另外,对于本堂课,有两个地方我觉得值得大家探讨:
1.在课中写“醒”字,是否是把生字出示在田字格里是否更好,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字还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我认为以田字格的形式出现,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动手写更好一些。
2.在教学“左右”时,让学生明白了是大致,大约的意思之后,老师是否在这时稍作点拨,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