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管理制度(通用33篇)
160-320
重大的
ⅱ
严格落实控制措施,降低风险
70-160
中度的
ⅲ
努力降低风险,但符合成本与有效性相一致的原则
20-70
可容许的
ⅳ
实施控制措施和监测
1000mpa)。
2.2.1.3按容器的重要性、压力、介质的危害程度划分:第一类容器(非易燃或无毒介质的低压容器或有毒介质的低压传热和分离容器)、第二类容器(任何介质的中压容器、剧毒介质的低压容器、易燃或有毒介质的低压反应和储存容器)、第三类容器(高压、超高压容器)。注:①剧毒介质:进入体内的量20%的介质。
2.2.2压力容器的潜在危害
生产介质易燃易爆、有毒,发生泄漏或破裂爆炸不仅可造成中毒、烫伤、烧伤等人身事故,还能产生火灾、爆炸和环境的污染等事故。
2.2.3压力管道的分类
2.2.3.1按压力等级划分:低压(0.1≤p1000mpa)。
2.2.3.2按压力和介质危害等级划分:gc1:极度危害介质的管道、火灾特性为甲、乙类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液体,并且设计压力≥4.0mpa的管道、输送流体介质设计压力≥10.0mpa的管道;gc2:火灾特性为甲、乙类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液体,并且设计压力<4.0mpa的管道、输送可燃性、有毒流体介质,设计压力<10.0mpa的管道,并且设计温度≥400℃的管道、输送流体介质设计压力输送非可燃性、无毒流体介质设计压力<4.0mpa,并且设计温度≥400℃的管道、输送流体介质设计压力<10.0mpa,并且设计温度<400℃的管道;gc3:输送可燃性、有毒流体介质,设计压力<1.0mpa的管道,并且设计温度<400℃的管道、输送流体介质设计压力输送非可燃性、无毒流体介质设计压力<4.0mpa,并且设计温度<400℃的管道。
2.2.4压力管道的潜在危害
生产介质易燃易爆、有毒,发生泄漏或破裂爆炸不仅可造成中毒、烫伤、烧伤等人身事故,还能产生火灾、爆炸和环境的污染等事故。
2.3机泵设备的潜在危害
2.3.1机泵设备的主要损害形式及原因
机械振动;介质产生的腐蚀、冲蚀、汽蚀、磨蚀,操作不当引起的损伤;过大的接管安装应力引起壳体变形;基础受到的损伤。
2.3.2电动机着火的原因
电动机负荷运行;金属物或其他固体掉进电动机内,或检修时绝缘受损,使组受潮,以及遇到过高电压;电动机接线处各接点接触不良或松动时,会使接触电阻增大引起接点发热,接点氧化迅速,最后将电源接点烧毁,损坏周围绝缘导线,造成短路而烧毁电机;电机单线运行。
3、物料因素的影响
3.1火灾危险
3.1.1火灾发生的基本条件
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
3.1.2主要可燃物
甲苯、洗油、褐煤。
3.1.3火灾事故的特点
爆炸性火灾多;大面积流淌性火灾多;高温泄露着火多;火势发展速度快。
3.2爆炸危险
3.2.1爆炸形式
物理爆炸、化学爆炸。
3.2.2爆炸的破坏作用
直接破坏,引起火灾、碎片冲击。
3.3毒害危险
3.3.1毒物对机体的作用性质分类
麻醉性毒物;刺激性毒物;全身性、窒息性毒物。
3.3.2常见的毒物及其危害
3.3.2.1甲苯: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甲苯毒性小于苯,但刺激症状比苯严重,吸入可出现咽喉刺痛感、发痒和灼烧感;刺激眼粘膜,可引起流泪、发红、充血;溅在皮肤上局部可出现发红、刺痛及泡疹等。
3.3.2.2洗油:作用于皮肤,引起皮炎、痤疮、毛囊炎、光毒性皮炎、中毒性黑皮病、疣赘及癌肿。可引起鼻中隔损伤。
3.4静电危险
3.4.1静电产生的原因
3.4.1.1内因:物质逸出功不同;物质的电阻率不同;物质介电常数不同。
3.4.1.2外因:紧密的接触和迅速的分离,附着带电;感应带电;极化带电;流动带电;喷出带电;飞沫带电;淌下、沉浮、冻结带电。
3.4.2静电的危害
带来燃烧性爆炸。
4、工艺因素的影响
4.1设计阶段工艺因素
选择物质危险性较小;工艺条件较缓;工艺技术成熟;设备承受超压性能好;设置可靠的p、t、f、l等参数的控制仪表和控制系统;设置必要的报警、监视、泄压装置。
4.2运行阶段工艺因素
控制阀故障(开关不到位、阀卡、阀失灵全开或全关);显示仪表失真。
4.3事故处理工艺因素
事故处理阶段的首要目的减少事故损失,其关键就在于如何快速准确的进行正确的工艺处理;要提高事故处理的正确性;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设置eso紧急停车系统,保障把事故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
5、作业坏境因素的影响
5.1噪声
5.1.1噪声源
压缩机噪音95db(a)、泵噪音90~95db(a)、调节阀噪音、管道噪音、放空噪音。
5.1.2工业噪声卫生标准
每个工作日接触噪音时间
新建企业允许噪音
现有企业允许噪音
8h
85 db(a)
90 db(a)
4h
88 db(a)
93 db(a)
5.1.3噪声的危害
对听觉、心血管、神经、视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设备、仪表的损害、精度下降;掩盖报警声响信号。
5.2高温
5.2.1高温对人的危害
工作能力、协调性、反应速度、注意力降低;人的循环系统、消化泌尿系统,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大量出汗,严重会中暑。
5.3低温
5.3.1低温的危害
冻裂设备或管线;冻坏仪表,造成假显示,误操作;冻凝含水介质。
5.4采光照明
5.4.1不良照明对人的影响
视功能降低和产生不适感,从而使观察对象模糊不清,引起工作失误。
6、自然灾害的影响
6.1地震
6.1.1地震的危害
所用溶剂是易燃易爆、有毒的介质,因此,发生地震时,一旦设备、管线、储罐等遭到破坏就可能带来泄露、燃烧、爆炸和有毒气体的蔓延等次生灾害,将会造成产生破坏人员伤亡的严重灾害。
6.2雷电
6.2.1雷电的危害
雷电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可损坏发电机等电气设备的绝缘,烧断电线;劈裂电杆,造成大规模停电;强大的雷电流通过导体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置换成大量的热量,产生高温造成易燃易爆介质的燃烧,爆炸;巨大的雷电流流入地下,会在雷击点及其连接的金属部位产生极高的对地电压或跨步电压的触电事故;雷电电流产生的强大磁场会使导电体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并且还会在构成闭合路地金属物中感应出电流,若回路中有的地方接触电阻较大,就会局部发热或发生火花发电;雷击的热效应,能使雷电通道中的空气剧烈膨胀,同时水分及其他物质分解为气体,在被雷击物体内部出现很大的压力,致使被击物遭受严重破坏电室,可造成配电装置,电气线路,金属官道上产生冲击电压,使雷电沿线路、管道迅速传播,若进入操作室、仪表间、配电室,可造成配电装置、电气线路绝缘层被击穿,产生短路,使建筑物内易燃易爆物质燃烧或爆炸;防雷装置上的高电压,对建筑物的反击作用;雷击电流通过人体,可使呼吸中枢麻痹、心跳骤停,以致使脑组织及一些脏器受到严重损害,出现休克或突然死亡;雷击产生的火花、电弧,还可以使人遭到不同程度的烧伤。
二、安全运行的应对措施及管理
1、人为因素的应对措施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量;不断加强员工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领导重视;以有效的手段约束、激励人。
2、设备因素的应对措施
2.1设备使用前的安全管理
编制设备管理制度文件;培训操作员工;对设备进行试运转、调试,办理交接手续。
2.2设备使用初期安全管理
对安装、试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做好调试、改进等有关记录提出分析意见,填写设备使用鉴定书作为以后参考;完善设备管理制度。
2.3设备使用期安全管理
保养责任制;操作证制度;创造良好的使用环境;培养设备使用、维修管理制度;建立设备资料程案管理制度。
2.4设备使用原则
2.4.1三好
2.4.1.1管好。设备操作对设备的附件、仪器、仪表、工具、安全防护装置必须保持完整无损。设备发生事故时,立即停工断电,保护现场,及时、真实地上报事故情况。
2.4.1.2用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精心爱护设备,不准设备带病运转,禁止超负荷使用设备。
2.4.1.3养好。操作者必须按照保养规定,进行清洁、润滑、调整,紧固,保持设备性能良好。
2.4.2四会
2.4.2.1会使用。操作者要熟悉设备结构、性能、会正确调整电流、温度、压力、流量,严格执行安全规程,操作熟练、动作正确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