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集锦(精选32篇)
一、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是常用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杨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了小溪、河流、大海的不同的声音,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了水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然后又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了解从小溪到大海的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从声音的变化中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也激发了学生兴趣。在讲解除了课文中出现的小歌手之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歌手时,杨老师找同学来演一演,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都纷纷举手,表演了各种动物的叫声,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也一连表演了几次,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近距离交流
杨老师利用师生的近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她对自己的关注。比如在小组合作时,杨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一起参与,并适时加以指导。
三、品读语言,从读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在教学中,杨老师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品味,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以指名读、组内自由读,齐读,师生互读等形式,由于学生少,她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理性地去分析“大自然中有哪些美妙的声音?”比如:讲解重点句子的时候,杨老师通过对朗读语气、语调、重音的强调,让学生的感情逐步的升华。同样是风,同样是水,声音却是那么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淙淙的小溪、潺潺的河流、汹涌澎湃的大海……把这些放在一起来用心倾听,细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会直击心房,让人流连,让人陶醉。感受的方法是多样的,读是最主要的方法,读出声音的变化,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四、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无论学生的学习水平还是学习能力都会有差异,所以在教学时,杨老师时刻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并正确利用差异,将孩子分小组,并提出要他们相互帮助,老师适时给与引导,这样使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另外,整堂课的教学中,杨老师都注重渗透对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最终的目的还是在“写”上,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杨老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仿写句子,另一组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并适时地给与指导和评价。这种个性化作业的设置,避免了能力好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的状况,正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杨老师的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活力和感染力。课堂上能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适时调控,引领和评价能力极强。
整堂课的设计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美妙的构思,体会大自然的奇妙。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高,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集锦 篇16
听了王老师的这节课,我感觉收获多多。王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深层次的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孩子们热情高涨的学习性。使课堂教学向着更科学的方向前行。
下面我对于我对《大自然的声音》这节课的想法简单分析。《大自然的声音》这是小学三年级的内容。聆听了王老师上的这节课,印象回味无穷,感触偏多。通过听这节课,我感觉本节课有如下的特点:老师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气氛。老师要和孩子打成一片,把爱随时发挥在课堂把学生,老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伙伴。这样的课堂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积极的氛围,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真正的成了学习的主人,可以说是做到了我的学习我展示,我的课堂我做主。本节课,教师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倡导自主学习。老师注重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述自己见解,不强求学生按自己的意思表达,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见解。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的学习转变为个性主动参与探究、参与创造、参与发现的过程。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
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
语文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它必然蕴涵了各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做做小科学家找出大自然的声音,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做做小诗人、小作家,从而培养他们的转化能力与体验力。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课堂结构简洁,教学过程的思想优化,而且思路清晰。他倡导学生联系生活,表演体验,而这时的课堂教学是生成性的,动态发展的。她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学生对大自然的声音有进一步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集锦 篇17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以科学为主题,明确要求学生留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全文思路清楚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全文计划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共设计了五大板块。先由教师朗读有关四季的着名诗句让学生猜出季节并说出依据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内在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典雅的语言特点。熟悉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一)满足的地方
1、备课充分,构思精巧,思路清楚,尤其是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语言衔接上,只要下功夫,收获还是挺大的。
2、导语的设置效果良好,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了有利的学习情境。
3、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超乎教师的预设,为顺利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4、提问的技巧,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因素。
5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灵敏,学习爱好较为浓厚,为学习后面几篇科普文作了铺垫。
(二)反思的地方
1、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由于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出了教师原来的设计。因此,在备课时应设置少量反馈性的习题,以备课堂需要,这样既重视了能力练习,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了。
2、对学生的评价定位有待于加强。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我预设的问题有的没有达成我预想的效果。这是我备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教学点。不过也证明可以依生随堂,锻炼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
当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堂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今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不断反思,发扬好的方面,改进并完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