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农村年度工作总结(通用15篇)
(二)科学调度,分区管理,实现合作社的效能大化。合作社通过园区养殖的经验,针对分散养殖的弊端,引导会员调整养殖模式,发展生态养殖,开展行业自律行动,从源头控制投入品的安全。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应鱼苗、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病用药、统一收购销售”的服务方式。为会员提供无偿技术和信息服务,统一组织采购鱼苗、渔药、渔饲料、渔机具、等渔需物资;生产销售价格等进行统一调度管理,保持社内养殖生产、市场销售等环节的高度协调,通过对社内各环节实施分段配置式的管理,来达到合作社资源效能的大化。生产季节,合作社在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和配套物资服务同时,积极为养殖户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自身资金不足情况下,贷款向养殖户赊销渔用物资近百万元。
(三)统筹兼顾,合理分配,促进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为了兼顾园区与合作社的长远发展需要和防范风险能力,园区确定7:2:1的利润分配方案,销售利润的70%直接返还社员,20%作为园区发展基金,10%作为公积金,用于合作社的再发展。由于活鲜水产品是通过合作社联合销售,成员可以充分享受到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利润,增加了收益,同时也相对降低了生产成本。采用物理和生物方法改善养殖水面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整个水体的良性动态平衡,提高单位水体产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合作,开展培训,努力提高社员养殖水平。合作社积极与农科院、渔业司、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部门构建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聘请省内外数十名专家学者为技术顾问,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分别聘请了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王德芬女士,国家农科院李名云教授担任合作社顾问,定期进行专题讲座,直观的讲授生物防病技术和健康安全养殖技术,还多次深入养殖户面对面指导。培训人数达360人次,编写印发技术资料
1000余份,接受咨询达500余人次。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针对园区特点,开展全方位技术服务,不断总结技术经验,完善特色鱼养殖技术规程。全年引进新技术、新成果3项进行转化推广,引进新品种5个;开展了“应用生态平衡技术防治鱼类病害”试验研究,采用复合微生物制剂进行养殖水有益生物培养,改善养殖水面生态平衡,应用生物—化学配套施药技术,提高水产养殖的品质和质量安全,基地养殖效益较非示范区提高30%以上。
三、存在问题
(一)园区建设资金缺乏。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整合各种农业项目资金用于园区建设的资金也有限,资金缺口较大。由于建设资金有限,影响了实验区的建设规模和进度,原计划建设的一些水、路、电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无法实施,园区范围内完成园田化等基础设施的土地面积不够大,加之各种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尚未健全,投资环境欠佳,招商引资难度较大,成功引进园区的项目不多,扩大规模遇到困难。
(二)缺乏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园区虽然利用了合作社的平台聘请了顾问、努力利用大学生进行技术指导等工作,但是由于养殖户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园区一些成功的经验及技术在推广上往往遇到问题。并且部分会员养殖户经验主义较强,凭借几十年的养殖经验,在接受科技养殖问题上一时无法适应。再加上园区的确存在人才缺乏的现状,所以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科技的推广及提高将是园区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难题。
(三)经营管理体制有待提高,市场预测性不强。由于园区及合作社还在发展阶段,在经营管理上很难做到程序化的行政管理,对市场预测、财务数据分析、营销策划等方面都相当薄弱,虽然拥有了注册商标,但是在品牌价值提升的'投入及策划上也缺乏指导。同时,合作社缺乏对国家及政府相关政策的了解,即使在建立了经营模式的情况下,与政治的联系不强,从而导致很多国家的惠农政策享受不到。
四、工作计划
(一)提高质量,申报国家三证。20xx年,园区将获得第一批水产的丰收,借此将申报国家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及有机产品的申报工作,通过三证的申报进一步规范生产,成为真正的安全水产品。
(二)提升园区品质,开发休闲旅游。在现有园区的基础上,开发园区的景观建设,开发可供休闲垂钓等项目的服务行业,将园区的规模化逐步转化成精品化。
(三)依靠政府扶持,提高科技指导。通过发改委立项、争取政府各项扶持政策,提高园区科技含量,以进一步帮助广大社会,尽快帮助养殖户发家致富。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掘当地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注重名、优、特、新产品的挖掘和开发,从而形成园区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
6.2024年农村年度工作总结 篇六
20xx年,我站在县委、县政府xx县农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顺利开展,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前所未有,农业后劲明显增强,精准扶贫大力实施,农民居住、农村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站20xx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及20xx年农业农村工作计划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