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上物理教学计划(精选33篇)
6
4.1-4.7
本章复习测试 弹力及弹簧测力计
7
4.8-4.14
重力 摩擦力
8
4.15-4.21
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期中复习
9
4.22-4.28
期中考试
期中考试
10
4.29-5.5
期中试卷分析
劳动节放假
11
5.6-5.12
压强 液体的压强
12
5.13-5.19
气体的压强 浮力
13
5.20-5.26
本章复习 本章测试
14
5.27-6.2
物体的浮与沉 二力平衡
15
6.3-6.9
力与运动的关系 本章复习测试
16
6.10-6.16
期终复习
17
6.17-6.23
期终复习
18
6.24-6.30
期终考试
期终考试
19
7.1-7.5
试卷分析 布置暑假探究活动
7月5日放假
最新高二上物理教学计划 篇29
按照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本学期的主要研究任务是进行课堂教学实验,将理论付诸实践,让实践检验理论。在课堂教学实验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学习,争取找到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以便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班级:
高一7、8、9班
实验方法:
调查法、交流法、讨论法等
实验过程:
1、了解学情
为了能很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实验活动,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开学初期,利用一些时间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通过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基础,以及学习物理的方法、态度、困难等。在了解学生的这些方面后,自己后期的研究计划就可以参照进行。
2、认真设计每一节课
针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物理,并喜欢学习物理。对于容易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理解,掌握,当然也可以是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对于难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设计好每一环节,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让学生“轻松”地学习。不管怎么样,设计一节课要做到学生参与其中,高效地学懂知识。
对于一节课,我初步是这样设计的:课堂开始时,以一个精彩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预习过程中容易理解的部分,同时展示有困难的地方,对于困难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 如果还不能解决,再由老师引导,共同解决。这样,一堂课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是教学方式的一种改变。
3、做好课堂反馈并改进教学
物理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便教学实验顺利进行。例如,可以通过回看自己的课堂实录,从中找出不足;或通过观课教师的评价来做调整;还可以访谈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对课堂教学的意见。
4、阶段性的课堂评价
阶段性的课堂检测是开展课堂教学实验活动的评价方式之一。等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可以设计一份试题进行检测,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或者通过展示一节公开课,让观课者听评下。不管什么方式,阶段性的课堂评价可以检测教师实施这一活动是否成功的一个初步判断,以便做相应的调整。
5、注意收集材料
在活动过程中应及时收集实验数据,积累研究过程的材料。
6、撰写报告
根据开展课堂教学实验活动的亲身体会,以及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并撰写一篇研究报告。
以上是自己的研究活动的初步计划,在研究的过程中会根据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最新高二上物理教学计划 篇30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使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主要概念、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
2.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运用方程组、图像等物理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3.科学方法:
(1)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如模型方法、等效方法等;
(2)通过例题的分析,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体会特殊解题技巧,即获得解决物理问题的认知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复习应使学生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形成解题思路.从高考试题看,把直线运动作为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单独进行考查的命题并不多,更多的是作为综合试题中一个知识点而加以体现.
对能力的培养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高考将审题、画草图、建立物理图景作为一种能力考查,学生往往忽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以及一些特殊解题技巧,因此,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例题分析,使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解题的思维过程,让他们亲自参与讨论、交流,在这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获得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一、引入
力学中,只研究物体运动的描述及运动的规律叫运动学.这一章,我们复习直线运动.
板书:直线运动
二、复习基本概念
本章的特点是概念多、公式多,还涉及到很多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请大家总结:
1.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并做笔记:(独立总结后,讨论并交流)
一、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包括平动、转动、振动等运动形式.
2.参照物: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叫参照物.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个理想模型.
4.时间和时刻:时刻指某一瞬时,时间是两时刻间的间隔.
5.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6.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是矢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涉及哪几种物理研究方法?
二、物理方法
1.模型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研究方法,是一种理想化方法.如:研究一个物体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次要因素,为使问题简化,忽略了次要因素,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叫质点.
巡回指导:学生没有想到的,教师适当点拨.
1.位移、速度、加速度是本章的重要概念,对速度、加速度两个物理量要从引入原因、定义方法、定义表达、单位、标矢量、物理意义等方面全面理解.
2.模型方法.实际物理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的因素,采用模型方法,能够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突出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使物理现象或过程得到简化.如;质点.
3.等效方法.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我们往往从事物的等同效果出发,将其转化为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这种方法称为等效代替的方法.如引入平均速度,就可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把复杂的变速运动转化为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
最新高二上物理教学计划 篇31
周次 章节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一 十一、分子热运动
2-1 演示分子无规则运动
2-2 观察布郎运动
实验一: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5-1 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
5-2 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少
二 十二、固体和液体
1-1 云母晶体和玻璃非晶体的导热特性
3-1 液体的表面张力
4-1 毛细现象
三 十三、气体
2-1 玻意耳定律
2-2 查理定律
5-1 气体压强的产生
四 十四、电场
1-1 静电感应
1-2 带电小球受力情况
六 4--1 静电平衡
4-2 静电屏蔽
七 8-1 电容的充放电
8-2 平行板电容器
九 10-1 静电除尘
十二 实验二: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
十三
十五、恒定电流
2-1 电阻定律
实验三: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四: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实验五: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
4-1 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十四
实验六:研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