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单位工作计划汇编(精选33篇)
四是以争先晋位为动力,建设“竟争型”机关。为了创新激励机制,塑造团队精神,今年我局在局机关从建章立制入手,建立了岗位目标考评计分办法,对年终总分在前三名的同志,将评为全县“统计先进工”,第一名并作为推荐出席省州先进工的先决条件,对不足100分的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对基层拟定了考评实施方案,严格进行考评兑现。今年3月27日在全县统计工作会上表彰了5个先进单位,30名先进个人,5名农村住户调查优秀辅导员。通过建立竟争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意识,打破了凭印象投票的作法,建立了以实绩论英雄的考核评比运作机制。五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建设“效率型”机关。在去年开通局域网的基础上,为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了统计信息内外网页,开通了广域网和ip电话。广域网开通后更加方便了上下的联系,职工发布信息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自5月底开通广域网以来,全局同志在信息撰写方面出现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撰写的信息在省网采用大幅度提高,
仅6月省网(含农调网)采用近30多篇,占上半年省网采用的60%。同时,局内每个干部职工开通了自己的邮件信箱,全面实现了文电草拟、公文办理、文档存储的计算机网络化,推行了无纸化办公。同时,活龙坪乡统计站率先开通了宽带网,实现了网上传送统计报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乡镇实现统计自动化带了一个好头。六是以倡到厉行节约为起点,建设节俭型机关。继续建立和完善了财务制度、对外接待等制度,号召职工厉行节约,严格标准和执行一支笔审批把关制度,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有关单位工作计划汇编 篇15
一 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
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祖国、社会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置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螺旋上升即同样的内容在后记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课程结构示意图:
社会环境;(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活动)
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
二 教材分析
一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二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三 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三 教学目标
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分目标
一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 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 初步形成民主、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 能力
1 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 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研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 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应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 知识
1 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 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四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习惯,风气,态度良好。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有一定安全意识。
五 教学措施
一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二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 充实教学内容;
五 拓展教学空间;
六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内容
课时
每周一课时
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一、班级基本情况
四年级学生,大多是全家人的核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的依赖性很强。他们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但缺少社会经历。教学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教学目标:
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学措施:
1.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四.课时安排
有关单位工作计划汇编 篇16
一、 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理念为指导,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为方向。
二、 建设目标:
1、 加强美术(艺术)学科建设,突出学科特点。
2、 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水平,探索教师课堂教学风格形成。
3、 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4、 提高美术(艺术)学科活动,比赛水平。
三、 具体措施:
1、 以《小学艺术课程学习中有效探究学习研究》课题为主要途径,探索提高学科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以及教师教学风格、特点的总结。
2、 严格、规范的开展好每周的教学研讨活动,注意收集、整理、学习美术(艺术)学科的相关课程改革理论,努力提高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认识水平。
3、认真参加组内、校内各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不断研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经过初步筛选,把年级中每班5个学困生定为帮助对象,在课内课余分类集中进行辅导。
3、 每学期至少写出一篇教学论文,并根据工作需要随时总结教学得失,撰写教学随笔。
4、 认真执行“教学六认真”,教好常规教学课堂规范,以最基础的细节着手加强学科建设。
5、 组织好学校国画兴趣班,版画兴趣班的尖子生培养训练,提高作品水平,力争在全国、省、市取得优良的比赛成绩。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年级总体教学成绩,在各个班级全面、系统的教学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利用课余时间,由老师分别进行重点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