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精选30篇)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友善待人,诚实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向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排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步骤
1、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一、二、三年级),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独立人格。
2、培养学生善于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能力,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帮助学生克服孤独、依赖、由学习和环境的不适所带来的困惑和交往障碍。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级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在一、二年级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通过学校的各种途径(心理咨询室定时开放、心语信箱、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事后建立好心理档案。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五、对心理辅导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1、要有开朗、热情、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健康人格。
2、要掌握辅导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如关注、倾听的沟通技术,尊重、真诚、共情等反应技术,情绪调节、行为矫正等。
3、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忌“老师说,学生听”的知识传授式的课堂模式,要与学生一同参与辅导活动,建立和谐的气氛,给予赞许、同感、亲切、鼓励的态度。让他们把真实的感受、想法表达出来。进而给予点拨、启发和引导。
4、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隐私,谨慎从事、量力而行。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篇29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育心为先的原则,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的全程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帮助和服务,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帮助七年级学生尽快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学习;
帮助八年级学生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改善成绩“两极分化”现象;
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
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九年级学生的对挫折的耐受能力,消除压力源,缓解中考压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及活动计划
(一)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通过国培—省市培训—自主研修等方式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逐步形成在校长领导下,分管干部负责,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
(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1、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渗透
1)开展学习辅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主题班会、学法指导月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效率。
2)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会学
在课堂中,教师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兴趣引导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得以保持,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3)利用教材与课堂,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教材的编写和制定都蕴含着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本身的魅力作用,有机地运用它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2、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或专题讲座:本期根据不同年级反映出的突出心理问题举办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促进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3、开放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的辅导。由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定期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学生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但是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单纯地重视孩子的需求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今年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开展亲子活动等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四)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在学校日常工作中,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宽松的心理环境。学校注重校容校貌的建设,使学校环境实现绿化、美化、净化。通过校广播、电视、书刊、网络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时时刻刻接受着健康的熏陶,学校心理环境谐和、真诚、奋进,孕育了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
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安排
九月:
1、制定学年心理键康教育学年计划及心理咨询计划;
2、结合入学教育,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性心理辅导,以改善新生的“三大心理困惑”;
3、让新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十月:
1、重新选拔,合理配置、培养一批心理信息员;
2、分发《学生心理信息反馈单》;
3、根据个性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案辅导。
十一月:
1、班级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
2、依托国培,结合学校工会工作,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十二月:
1、利用校园网站,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2、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班主任心理教育的研讨和交流;
元月:
1、期末考试前学生心理辅导;
2、档案归类、整理;工作总结、反思。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篇30
一、指导思想
以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帮助和服务,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形成小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主动发展的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工作重点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友善待人,学会沟通,诚实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向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