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思品上教学计划(精选35篇)
师: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利用手中的图形纸片,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
(1)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意见,并合作验证。
(2)指几名学生汇报。(电脑演示:用不同颜色闪现是轴对称图形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说清判断依据)
(3)找对称轴:大家能找出这些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吗?(请几名学生上讲台指出来)
2 判断下面图案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两组我们很很熟悉的图案,看看其中有没有轴对称图形。
电脑出示:
中国 加拿大 俄罗斯 美国
(2) 指名说说自己的判断和理由。
3、猜一猜,加深认识
师:最后,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也是一组轴对称图形,这是一些国内外著名的标志,但只沿着对称轴画出一半,请大家猜猜它们分别是什么标志。
中国联通 中国银行 奔驰汽车 奥运五环
(四)实践制作,深化认识
1、画一画。(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2、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⑴ 电脑出示:请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动手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
(2)电脑播放轻音乐,学生进行创作。
(3)展示学生作品。
(五)身体游戏,升华认识
1、师;其实我们每个人不用借助别的任何东西,只要用自己的身体就能创造出很多对称的造型,同学们有兴趣一起来玩玩吗?
2、电脑播放迪斯科音乐,师先示范,再请全体学生起立摆出各种不同的身体造型。
3、请几名学生上讲台配乐表演。
(六)欣赏对称美,总结全课
1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对称美吧。
(电脑出示:优美动听的古筝演奏声中呈现美丽的民间剪纸艺术、宏伟的典型建筑、漂亮的各式服装)
2、总结: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希望大家能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更精彩!
(七)作业设计: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设计(或搜集)一些对称图形并把它们拼成一个美丽的图案,把它们贴在学习园地上,和同学们一起欣赏!
七、 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教学,成功之处在于教师留给了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学生在看、撕、折、比、画、剪、猜、议、做等一系列活动中,张扬了个性,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对称图形的内在美。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同伴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会到数学和创造的美。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图 形
两侧完全重合 轴对称图形
对折
折 痕 对 称 轴
七年级思品上教学计划 篇13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
学生总结:
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
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
③观察越细致越接近真实;
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
①有明确的目的;
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习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七年级思品上教学计划 篇14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在《科学入门》之后就安排了三章教学内容。它们分别是“观察生物”、“人类的家园---地球”、“物质与特性”几个内容,由这三个部分组成了由“宏观”到“微观”的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
第1章 “科学入门”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序地开始较为系统的科学教育。因此,本章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初步进行科学研究。
第2章“观察生物”是从宇宙和地球等宏观环境进入到人类周围的局部环境。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常见的植物和动物,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本章首先是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然后通过观察,对生物进行外形结构描述和分类,再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来学习生物体的一般特征,体现了生物体构造的层次性。第二册第3章“代代相传的生命”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最常见的生殖、生长发育、成熟到衰老死亡的周期性生命现象。后面几册中还将学习“对环境的察觉”“生物体的调节”“生物体的代谢”“生物的遗传和进化”“生物与环境”等等内容。“空气与生命”“植物与土壤”等内容与这一章也有一定的联系。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中的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几乎都已接触过。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的大陆和海洋,已接触过地球仪,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关的常识。这是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年级中的第二次循环。在7-9年级,更多的是从原理上理解这些科学现象。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是学习地球运动的规律,地球公转和自转,昼夜、年、月、日的形成等。
第4章“物质的特性”,引导学生认识从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到地球上的生物与非生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是自然界不同层次的物质。小学阶段已学习用感官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以及物质的'溶解和三态变化现象。7-9年级将借助于显微镜认识细胞和单细胞生物。本章仅仅学习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性、酸碱性、其它特性如导电性、磁性、密度、比热等将在以后几册“电路”“电和磁”“生活中的水”“常见的物质及其性质”“材料”等教学内容中叙述。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的科学是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测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担任初一的科学教学任务,班级共有学生27人。这些学生来自于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提高质量的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