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集锦(精选33篇)
2、小结:同学们,听着清脆的爆竹声,品着醉人的屠苏酒,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你们心中一定充满着喜悦之情。(出示两行诗)指名读。
评价:听着你的朗读,我们好像已经融入了那快乐、喜庆的氛围当中去了。
愿意和他一样快乐吗?咱们一起读吧!
“千门万户曈曈日”
其实除了放鞭炮、喝屠苏酒之外,人们还会用其他方式欢度春节。除夕之夜,人们常常会一夜不睡觉,为的就是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你知道“曈曈”是什么意思吗?这个词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看偏旁,跟什么有关?形声字,“曈”(由暗渐明)——曈曈:古诗的语言追求精练,这里却舍得用两个字。为什么呢?重叠使用,就是为了强调太阳刚升起时明亮的样子。
想象一下,在经历了一夜的等待之后,人们看到东方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多么温暖,多么令人欣喜!
那一轮瞳瞳红日,在守岁的人们眼里其实象征了什么?(光明与希望)
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明亮的太阳)
这阳光也照到了人们的心里,在新的一年里。让人感到前途一片光明,充满希望。谁能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齐读。
“总把新桃换旧符”
是呀!瞳瞳红日象征着美好的前景,那红彤彤的春联其实也寄予了人们的希望与喜悦之情。知道古人怎么称呼春联吗?
他们把它称之为“桃符”。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桃符”的?
你们看:这就是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写上字或像这样画上画,就可以避邪祈福。后来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春联。
我们书上的彩图中就有一副春联,你们注意到了吗?
老师用简体字把它写出来了,你会读吗?这可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它以工整的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了美好的愿望。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句什么意思?人们的这一举动有什么含义吗?
当你换下去年已经陈旧的春联,换上崭新的春联时,你的心中是怎么想的呢?
3、小结:难怪古人在春节时“总把——”,“桃”和“符”指的都是?压缩省略,交替使用,古诗的语言多么凝练!让我们一起诵一诵三四两句诗。
4、总结: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指名读。
就让我们在这种喜悦的气氛中,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读好这首诗吧!齐读。
5、孩子们,王安石笔下的,仅仅是一幅节日风俗图吗?此时的他,已度过了人生中第四十九个元日,每一次都是这样过春节,为什么偏偏在这年写下《元日》呢?有时候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对诗歌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出示背景,生浏览)看出什么来了吗?
是啊,他坚信自己改革的春天必将来临,到时定会辞旧迎新,万象更新!这就是所谓的“诗言志”(板书)啊!诗是表达作者情感,表达作者志向的。现在的你,对这首诗一定更加深有感触,那就让我们融入朗读吧!配乐读。
6、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还记得吗?
在这首诗中,诗人又寄予了自己怎样的志向呢?
这时的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理想。诗中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齐读。
7、总结:同学们,不管是《元日》表达出的对变法的充满希望,还是《梅花》所表达出的高洁坚强,无一不在托物言志,借诗传情。所以,我们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更是在读诗人的一颗美好的心灵,希望你们都能用心去读好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文章!
精选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集锦 篇8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一样媒材的效果,能经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必须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本事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贴合三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资料设计课题。全册共有20课,资料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多个学习领域。本教材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进取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一样媒材的效果,经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愿望。
2、学习比较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我的感受。
4、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资料,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我的创作意图。
5、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四、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教学难点:经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事,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本事。
五、教学措施
改革美术教学方式的途径之一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中学会创新,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更不是被动的产品,学生更象是一条小溪,有着自我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教师则象一名善良的水利工作者。一方面要帮忙小溪改善自身的水质,扩大流域面积。另一方面要引导与调节它们行进的方向,使每一条小溪都逐渐壮大为一片海洋。
1、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多点写生课,培养学生观察本事。美术课堂让学生走出室外,呼吸大自然的气息寻找灵感,效果更佳。美术教学中,组织学生写生,参观等活动。学生开阔了眼界。让一切事物尽收眼底,激发了它们创作的灵感,使同学们的观察本事有了进一步提高,也从而增加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供给学习舞台。
《学记》中早已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习中,同学们经过相互讨论,能够互相加深理解。另外,教师能够采用幻灯片,录音机,电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使同学们更直观的感知客观事物,这样会到达事半功倍,身临其境的效果。
3、作品展示,树立榜样。
展示是作品评价的另一种形式,也能够细分为短时间展示与长时间展示。展示是为解决儿童的困惑,激发儿童的创造才智,表彰儿童经过努力所取的超越自我的成绩而举办的。学生喜欢看同龄人的作品,当然对所展示的自我作品尤为感兴趣。
精选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集锦 篇9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品德实践中提高道德素质,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从学生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认真、思想纯朴,进取心强。对各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但是学生年龄小,加上家长对本课程不是非常重视,所以对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参与率不够高。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