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个人研修计划(精选35篇)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感受人物形象。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1)项羽
明确: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沽名钓誉,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
明确: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
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
善听人言,有心计,处事果断。
(3)范增
明确: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是被刘邦利用。
(4)张良
明确:对刘邦忠诚,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
(5)项伯
明确: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
(6)曹无伤
明确: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7)项庄
明确: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8)樊哙
明确:忠诚,勇猛。
4.司马迁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明确:(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2)另一方面,善用对比烘托刻画人物。
5.“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明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
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得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増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6.课文中刘邦对张良、项羽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说话人怎样的心理动态?体现了人物间怎样的关系?
明确: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名等等,还由于不同的关系和场合,另有不同的称谓。通过某些称谓,我们就可以窥探说话人的心理状态,看出人物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文中刘邦对张良称呼了五次,三次在宴会前,两次在宴会后。
宴前,项羽即将大军压境,三次称张良为“君”。“君”是对对方尊敬的称呼,且常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是主,张良是仆。很显然,这里的称呼是极尽屈身拉拢之能事,降低身价,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以求得张良献计为目的。
宴后,经历了鸿门宴上的惊心动魄,心有余悸,但还未脱离虎口,想借故逃脱。若不留下张良搪塞,恐难如愿以偿,而留下张良,张良可能要冒杀头危险的,不好好相求,谁愿留在这是非之地?故而刘邦改换以前称谓,两呼张良为“公”。“公”也是尊敬称呼,且往往用于尊长者,很明显,再降身价,语气近乎哀求,是为了活命要紧。
再看刘邦对项羽的称谓,本来两人同为反秦大将,地位本无大的差异;再者,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今刘邦先入关,即便“王关中”也无可厚非。可如今,项羽兵四十万,而己十万,即使想“王关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忍气吞声方为上策。
在文中,称项羽,一连几次“将军”,称自己,口口声声“臣下”,甜言蜜语,一副小人嘴脸。
对张良,用尊称,是为了问计,是为了活命;对项羽,用尊称,贬自己,是抓住项羽沽名钓誉的心理,摧垮其思想防线。不同的人,不同的称谓,可谓八面玲珑,圆滑之极。
7.讨论:你如何看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
(教师引导:人物性格、品质、身份地位等。)
四、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1)如
杀人如不能举 (好像)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到……去)
(2)举
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
举大计亦死 (发动)
(3)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 (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 (兼道歉和告辞义)
使君谢罗敷 (告诉)
(4)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
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料想)
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态)
(5)为
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
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约为婚姻 (动词:成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客何为者? (动词:干、做)
人为刀俎 (动词:是)
何辞为?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吾属今为之虏矣 (介词:表被动)
(6)以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介词:把)
军中无以为乐 (介词:用来)
樊哙侧其盾以撞 (连词:而)
以待大王来 (动词:来)
(7)因
因击沛公于坐 (介词: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副词:于是、就)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3.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2)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3)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4)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近)
(5)形容词用作名词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也”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