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范文

工作计划范文

高中语文个人研修计划(精选35篇)

2024-06-13 18:49:43工作计划范文打印
高中语文个人研修计划(精选35篇)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校教学工作处工作计划”为行动指南,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例为平台,立足教学,聚焦课堂,抓实常规,积极创新,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课堂....

  本文就是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反复地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从而既充分又深刻地说明了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

  04

  拓读,提升能力

  1. 请你谈谈《原君》一文所述思想的可贵之处。

  ⑴他对君主职责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提出与历史上已有的观点很不相同的看法,指出君主的天职在于“为天下兴利、释害”。这一认识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就是今天来看也不无意义。今天所提倡的“公仆”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与之相近的地方;只不过 今天的“公仆”是对党而言,作者在此是对封建君主而言。

  ⑵他对君主专制的危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比如他总结说:今之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对百姓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等,其批判不可谓不深刻。对生活在封建统治下的作者而言,其观点不可谓不大胆,其探索与启蒙的精神不可谓不可贵。

  ⑶文中所体现的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倾向是本文所述思想中最宝贵的一笔。作者痛斥封建帝王专制罪恶中,痛切地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在强烈的反问中表达了 作者对设置君王的质疑与否定。

  纵观全文,作者这种敢于批评、切中时弊的地方,还有很多,其中既有民主思想火花的闪现,也有勇敢与无畏精神的流淌,这些一起构成了本文可贵的地方。

  2. 经典语录积累

高中语文个人研修计划 篇11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全诗,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

  2.反复诵读,体会抒情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

  3.赏析本诗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4.体悟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加深对和平的向往与热爱,激发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体会抒情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

  2.难点:赏析本诗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探究法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战争图片,导入“战争诗”题材。

  (二)检查预习(个读:正音)

  (三)读诗文,体悟丰富情感

  1.齐读全文,读准字音,思考: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什么身份?

  明确:士兵

  2.再读诗文,找出并体会主人公回忆军旅生涯时,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前三章)

  明确:“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忧”(指导读)

  3.为何而忧?——思乡情切(忧愁)

  明确:思乡(原因:久役在外)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随着时间的推移,思乡痛苦的心情愈发浓重)

  ①重章叠句的句式结构:结合《诗经·蒹葭》,进一步体会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②比兴的艺术手法。

  Ø 个读,体会情感变化:抱怨痛恨→忧心如焚→痛苦呻吟

  4.回乡途中,士兵的情感是怎样的?(第六章)——近乡情怯(悲苦)

  明确:“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哀从何来?

  (“靡使归聘”:戍边多年,和家人之间杳无音信。如今走在回家的途中,看着沿途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悲从中来:父母妻儿安在哉?)

  Ø 探讨:本章的抒情意味最浓,它是如何抒情的?(内容与写法)

  1.资料展示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说一说(使用第一人称,描述句中的景与情)

  赏析:这四句诗中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中。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内心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用了大雪纷飞来衬托。“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更给他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今非昔比之感,正符合他此时复杂的心情。

  明确: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师范读,生个读或齐读)

  5.《采薇》作为战争诗,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它描写了什么?

  体现士兵什么情感?(第四、五章)

  明确:精良的军事装备;严密的军事戒备。——卫国保家(自豪)

  (战马:“业业”“骙骙”“翼翼”;战车:“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兵器:“象弭鱼服”)

  赋手法的运用

  6.读一读戍边将士的真情告白

  分角色读(女生:前三章;男生:第四、五章;合:第六章。)

  读罢全诗,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久经沙场、身心憔悴的士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小路缓慢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四)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并书写、表达)

  问:如果你是这位士兵,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守护家庭,还是从军御敌?

  明确: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五)课堂结束语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搜集并阅读其他战争诗。

  附:板书设计

  采薇

  思乡情切(忧愁)

  一位 近乡情怯(悲苦) 的士兵

  卫国保家(自豪)

高中语文个人研修计划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常识;

  2.了解鸿门宴过程;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4.科学评价相关人物。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象棋的楚河汉界引出楚汉争霸,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师生共同回忆。)

  2.相关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当时刘弱项强,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3.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刘邦形象。

  4.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正音正字。

  5.学生看《鸿门宴》录像片断,引起兴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6.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进行的长达五年的楚汉斗争的开端,本篇课文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刘邦和项羽在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运筹谋略,使楚汉之争的结局初露端倪。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三、合作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明确: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明确: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