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调查报告(精选5篇)
信仰调查报告 篇1
一、我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基本情况
(一)规模情况。196座庙宇中,20M2以下的15座,占7.65%;20--50M2的44座,占22.45%;50--100M2的32座,占16.33%;100M2以上的74座,占37.75%。其中较大的有罗溪龟峰岩,建筑面积660M2,场所面积6600M2;郭垅庙建筑面积625M2,场所面积800M2;马甲昭灵宫建筑面积500M2,场所面积700M2。类似面积的场所全区有10多座。
(二)奉祀神祗及信众情况。196座庙宇中奉祀着形形色色的神祗,主要有妈祖、观音、王爷、玄天上帝、吴真人、福德正神、相公爷、田都元帅、文武判官、社会社妈等等。各个庙宇的信众人数不一,大多数是本乡本土信众活动的场所,吸引外乡信众跨区域来朝拜的庙宇只是少数。但到活动场所朝拜的信众人数在农村还是占了绝大多数。
二、我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情况
我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目前还是处在民间自发管理的状况,大致分为4种情况:
一是由寺庙管委会管理。这种场所一般香火较旺、环境较优,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如龟峰岩、郭垅庙、昭灵宫等。成立管委会的场所,一般有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设立财务帐目等,整个庙宇的环境卫生、活动秩序较好。二是由老人会管理。这种场所一般在村民居住区内,庙宇由热心老人管理,平时成为乡村老人休闲、娱乐的场所。三是由1--2名老人在看管,有的是需村里照顾的老人委托其在庙宇收取微薄的香火钱;有的是自发到庙宇居住,靠庙宇收入维持生活。各座庙宇看管情况不一。四是无人管理。这种场所一般规模较小,大多设在村头、路边。无人管理的庙宇在我区大体占50%左右。
三、民间信仰不稳定的原因分析
民间信仰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人类社会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从正面作用看:一是满足了民众心理崇拜的需求。通过对神祗的信仰,既有精神上的寄托,又有对生活追求的希望,对人生信念有一定促进作用。二是对凝聚人心、稳定社会有一定作用。在一个村落、一个区域,通过对同一神祗的崇拜,很容易利用“神”的威望把当地信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只要政府加以引导,对促进当地社会的安定稳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三是对海外交往、联络乡情有一定促进作用。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同属炎黄子孙,大多是通过“血缘”关系、“神缘”关系回到家乡寻根谒祖,继而投资兴业,所以民间信仰活动对促进与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交往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当然,民间信仰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一些迎神、乞火、巡境活动,募捐立菩萨、做佛诞等劳民伤财活动在农村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群众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二是影响科学技术的普及,由于受封建迷信活动毒害,使农村一些人凡事宁信鬼神、信菩萨,不信科学,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除历史延续下来的`封建迷信、愚昧盲崇等陋习未根除外,关键还在于疏于管理和引导。
四、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管理意识。民间信仰是存在于农村的普遍现象,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对社会有一定影响。既然存在于社会之中,作为党和政府就有责任把它管理好、引导好,使它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各级干部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的认识,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尤其是乡、村两级直接工作在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所在地的党政干部,更应树立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加强管理的意识。切实把辖区内的活动场所管理纳入工作职责范围。
(二)建立完善管理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管理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机制,区由宗教部门负责管理,乡镇(街道)由统战委员或一名副镇长负责管理,村(居)由村(居)主干负责管理。并制定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办法和职责规定,层层落实责任制。凡是有经济收入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都应成立管理小组,建立管理制度,建立财务帐目,参照国务院颁发的《宗教事务条例》实行登记管理。
(三)搞好宣传教育。对纳入登记管理的民间活动场所,有关部
门应定期组织他们进行政治学习,积极引导管理人员和广大信众爱国守法,通过积极参加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逐步淡化迷信心理。要通过宣传教育,把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区别开来,教育广大信众不搞游神、迎神、乞火活动,对那些跳大神、装神弄鬼、骗取群众钱财的封建迷信活动要坚决予以取缔。要按照上级有关规定,严禁新建、重建各类庙宇。
(四)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有意识地引导民间信仰管理机构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和扶贫救灾工作。利用“神缘”关系加强与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交往,把民间信仰文化交流活动引导到吸引外资来家乡投资办厂、促进我区经济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的目标上来,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积极做贡献。
信仰调查报告 篇2
当代大学生是如何定义信仰的?我们是否有信仰?我们是否需要信仰?我们这一代大学水果真处于信仰危机的时代吗?针对这些题目,我和另一位同学于20xx年5月18日至20xx年5月27日,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中国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本群体的信仰现状认知、个人信仰现状、对信仰的需求认知及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效果,并以此较深进的思考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题目。
本次调查活动共回收问卷107份,有效问卷107份,有效率100%。针对回收的问卷,现将调查的基本情况作总结分析如下。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对本群体的信仰现状认知
(一)总体信仰现状认知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过半确当代大学生觉得我们正处于缺乏信仰的时代,23.36%的被调查者则持反对态度。但是当我们问及“你是否有个人信仰”的时候,却有53.27%的人做出肯定回答,而有19.63%的人回答说没有个人信仰。从此处我们发现,这两个题目的答案是互相矛盾的。当过半的大学生正面地回答自己是有信仰的时候,却有过半的人在不知道这种现状的情况下表达了自己对当今大学生缺乏信仰的现状的担忧。这多少是受到了当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片面评价的影响,以为当今大学生是迷茫的一代,已失往了心中的信念。
(二)大学各年级的信仰现状认知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们,有信仰的占了44.44%,无信仰的有38.89%,而回答不知道的有16.67%。对比二年级,48.98%的学生是已经有自己的信仰的,比大学一年级的多了4.54%,无信仰的占34.69%的比率,也可以看出是有所下降的,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信仰的则也下降到了16.33%。在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中,表示自己是有信仰的竟上升到了77.27%,比大学二年级增加了28.29%,无信仰的也忽然下降到了18.18%,这时只有4.55%的学生是不知道自己有无信仰的。有这些数据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个人信仰的比率也持续升高,而没有个人信仰的学生比率及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学生比率则持续下降。
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经验的丰富,当代大学生会渐渐地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个人信仰。刚开始上大学,学生暂时还没找到目标,可能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地接触社会,他们能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明白什么对自己而言是最重要的,他们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找到了自己的信仰。
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包括当代大学生自己都以为我们这一代是缺乏信仰的一代,根据上述数据,我们是否可以推翻这么一种社会偏见和怀疑呢?
实在我们也不可以怪社会对我们的偏见和不信任,连我们自己都不信任自己,社会有怎么看到自信的我们?
(三)有个人信仰的学生的信仰现状认知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以回答“有个人信仰”的大学生为分类数据源,从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觉得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信仰的竟占了57.89%,持相反观点的只占到22.81%,而有19.30%的人是不知道我们大学生是否是普遍缺乏信仰的。
有个人信仰的人,却觉得整个中国社会的大学生是缺乏信仰的,这是否会使他们自己产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想法呢?而偏偏在我们的中国大学生中,有过半的大学生是拥有自己的信仰的,这不得不说是我们自己误会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