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助工作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33篇)
学生资助工作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
修现任学院学生工作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自资助中心成立以来,一直负责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她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面对这项工作,赢得了领导、同事、学生与学生的认可,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xx年获自治区教育厅表彰为“全区学生资助工作先进个人”。其主要先进事迹如下:
一、热爱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认真落实资助政策,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赞扬
20xx年学院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以来,肩负着学生资助、生源地贷款、学生勤工俭学、奖助学金的评定发放等多项工作,及其他的社会资助等工作,涉及范围广、人员少,工作十分繁重。修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深刻领会政策精神,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起草和印制宣传资料发放给系部学生管理人员、学生及学生家长手中,广泛宣传学生资助的有关政策、条件、办理程序,使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二、工作积极,出色完成各项资助任务,深受师生及家长的好评
学生资助工作就是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做爱心工作。在学生资助工作中,修在工作中怀着对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感激之心;怀着对学生和家长经济困难的同情之心;怀着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诚挚、热爱之心。在工作中处处体现出来的热心、爱心、耐心不仅感动了学生和家长,也让同事、师生深受教育和启迪。
每年在办理学生资助时,她总是带领中心的同志,克服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加班加点,热情办理学生贷款。在入学绿色通道中热情接待、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咨询,耐心地向他们宣传解释相关政策和程序。20xx年出色地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1、20xx年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达800余人,办理助学贷款76人,办理助学贷款7.41万元;另外生源贷款1377人,通过审批放款有1201人,金额702.55万元,最大限度满足了广大贫困大学生的需要。
2、积极开展征兵入伍学费代偿宣传工作,20xx年完成了新兵应征入伍代偿学费工作9人。金额14.4万元。同时做好学院3位同学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国家学费代偿和补偿工作。
3、根据学院生源大部分来自于农村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自治区扶贫办公室的支持,获得广西大石山区特困村屯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试点工程项目的资助100人,每人资助1500元,连续两年,为贫困学子又添了资助通道。发放仪式于20xx年12月1日在我院阶梯教室隆重举行。广西电视台招生与就业栏目组、《金色通道》杂志社等派记者来校进行了采访报道。
4、千方百计开辟勤工俭学岗位,20xx年给学院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450多人次,发放勤工俭学酬金35万余元。
5、精心组织奖助学金的评定评审工作,完成了国家奖助学金、学院奖学金5200余人,559.3万元的评审和发放工作。
三、制定完善的资助管理制度,得到领导的肯定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资助政策,确保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资助管理制度。从资助对象的认定、资助工作操作程序、监督管理几个方面制订了具体的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增强了工作的可操作性,使各项资助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资助工作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2
李,男,汉族,1929年7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上栗县长平乡太塘村村民。
他扎根山区学校,奉献乡村教育30余载;他不计回报,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资助贫寒学子成就人生;他退而不休,创办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奖学奖教助学,让省级贫困乡连续20多年无一人因贫辍学。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心系教育、情系孩子、热心公益。他就是上栗县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创始人、终身名誉理事长李。
对自己“抠门”,助学却“一掷千金”
1929年,李出生在上栗县长平乡太塘村一个贫困家庭。20岁时,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4年后,他复员回到萍乡,在张家坊乡、麻山乡等中小学校任教;1962年起任长平乡中心小学校长、长平中学副校长、长平乡教育组组长。
自身的成长经历,让李深知教育是山区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每每看到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时,李十分痛心惋惜。
参加工作后,李把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作为“良心事业”。面对因交不起学费而面临辍学的孩子,李自己掏钱给学生代交学费;见到有些孩子冬天赤脚上学,李拿钱为学生买鞋子防寒;得知有孩子吃不上午饭,李就买饭菜票送到学生手中。李对贫困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竭尽全力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让长平乡这个省级贫困乡实现“孩子上学一个都不能少”。
从教30余年,李心始终放在学生身上,生活中对自己“抠门至极”的他,对助学却“一掷千金”。在儿子李明利的记忆中,父亲在家里就是“甩手掌柜”,工资都是父亲自己支配,全家就靠着母亲的工资生活,小时候家里经常四个人吃一份菜。家里人知道父亲的钱是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也都支持他。
通过读书走出山村的瞿刚,一直把李视为自己的恩人。5岁失去双亲的瞿刚,寄居姑父家。生活上虽有着落,但姑父家经济并不宽裕,上学读书成为瞿刚渴望而不可求的事。了解情况后,李找到瞿刚的姑父,允诺资助瞿刚小学到高中的学费。当瞿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正为学费发愁时,李又四处奔波,帮助筹集了1.4万元学杂费。瞿刚参加工作,就从第一个月工资中拿出500元钱,托姑父给基金会捐款,成为爱心助学的“接力者”。
瞿刚仅仅是李资助的贫困学生之一。长平乡太塘村曾思瑶和曾金禄的父亲在意外事故中死亡,母亲重伤生活不能自理,姐弟俩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过日子,生活极为艰辛。为让姐弟俩能读好书、改变命运,当时已经资助了5个孩子的李,还是找到姐弟俩的爷爷,送去800元钱助学金,并连续8年每年都给姐弟俩送去400至800元钱,直到姐弟俩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
除自己资助贫困学子外,李还影响带动爱人、儿女参与其中。20__年,读高三的彭华奇,因为家庭困难,打算辍学外出务工,减轻家里负担。彭华奇的父亲在赶集时碰到李夫妇,诉说家里的困难。李了解情况后对老彭说:“读书能改变人生,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读好书。”并当场与老伴商量,每年拿1000元支持彭华奇读书。一周以后,李和老伴就给老彭送去1000元助学金。
一个个生动的助学实例,不胜枚举。30多年来,李用微薄的工资,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寒门学子。对于自己资助了多少学生,李把它当成隐私,从不外露。每当有人问起时,李总是很谦虚地说:“资助别人,帮助别人,我不会去惦记,没有必要记有多少人,更不图回报,只希望他们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行。”
只讲奉献、不讲俸禄;唯有付出、不求回报
一个人帮扶,能力有限;众人出力,才能让更多贫困学子改变人生。李萌发了成立一个社会慈善组织募集资金助学的想法。
1985年,李光荣退休。在教育战线忙碌30多年的他,本可在家安享晚年。但为了帮助家乡孩子读好书,1991年3月,李与几位退休教师牵头创立了长平教育奖励促进会(后更名为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李被选举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从此,他与老同事走上一条只讲奉献、不讲俸禄,唯有付出、不求回报的爱心奉献之路。
基金会创办之初,没有工作人员,李就一个一个地邀约;没有办公地点,他就借来一张办公桌开始办公;没有资金,李和几位牵头创办人,带头捐款筹集第一笔基金,并提出“三不”原则,即:不要一分钱报酬,不报一分钱餐饮发票,不图任何回报。
为争取更多爱心人士的支持,李白天徒步走村串户募集捐款,晚上起草章程、传书海内外,至今基金会的档案中还保存着100余封李写给海内外爱心人士信件的底稿。
“父亲退休后也不着家,每天很早出门募集爱心捐款,晚上披星戴月回家。”李明利说,“很多时候还被村民误会为骗钱的‘骗子’。”
多少个冬日,凛冽寒风挡不住李募集捐款的脚步;多少个夏日,烈日炎炎映照着李忙碌奔波的身影。李爱心善举,得到了长平乡干部群众及长平籍乡贤的积极响应,1元、5元、10元……基金会成立第一年就募集到捐款5万元,为44名优秀学生教师发放奖助金。
1991年至1998年,李先后担任筹备组组长、筹委会主任、理事长。在这期间,他没有报销过任何费用、未领取分文报酬。1998年下半年,因身体、年龄等原因,李辞去了理事长职务,但他仍四处奔走募集捐款。20__年10月,基金会召开理事会,李自告奋勇,负责联系住在萍乡城区的理事。由于年近80岁,劳累过度,李晕倒在萍乡市区街上,被人送进医院救治。20__年,基金会举办首个爱心助学捐款周活动,李捐款5000元,个人累计为基金会捐款2.5万余元。同时,他的爱人、儿女都为基金会捐款,全家累计捐款3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