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调研报告2000字(通用30篇)

2024-04-11 01:48:49报告范文打印
调研报告2000字(通用30篇) 一、课题提出背景: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生命的摇篮,人体的许多生理活动一定要有水的参与才能进行,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保护水资源对人类的生存有重大意义,刻不容缓。....

  在防洪排涝的非工程措施上,自20xx年开始,我县在全县15个乡镇、206个行政村全面开展基层防汛防台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基层防汛防台组织、应急预案、监测预警、安全避险、抢险救援、宣传培训、运行保障等七大体系,基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以上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我县防洪排涝的能力建设不断得到提高,有效地减轻了洪涝灾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对于全县防洪排涝面临的问题我们仍然不能轻视和掉以轻心。

  二、存在的主问题和下一步工作重点

  我县防洪排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库山塘的除险加固任务尚未完成。全县共有小(二)型及以上水库81座,尚有13座未完成除险加固;共有1x10万方山塘342座,已完成“强塘固房”工程的仅75座。有些山塘水库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同时也影响到水库山塘的蓄洪调峰能力。二是河道防洪标准普遍较低,行洪和防冲毁能力不足。三是平原圩区的斗堤和排涝泵站年久失修,易发生倒堤、沉堤,排涝能力不足,从而导致大面积内涝灾害。四是山区平原毁林种茶、种果和开发建设,加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严重破了森林植被,山林、草地、自然竹园和灌木林涵蓄水功能严重下降,径流加剧,洪水短时间的破坏力增强。五是太湖水位上升后太湖大闸门的关闭对西苕溪下游平原圩区的排涝带来了无法摆脱的后果。六是现行体制使水利建设、防洪排涝的责任担当从县到乡镇、到村、到户的逐级弱化,依赖思想越来越为严重。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我县防洪排涝工作的重点:一是保护生态,涵蓄水源。建设保护好生态公益林,严禁除草剂在竹林果林上的使用,深入开展毁林种茶种果的专项整治行动,做好茶园生态修复工作,保护好平原丘陵地区的灌木林、竹林和湿地。今年开始,梅溪镇已率先开展了毁林开垦综合治理,镇里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建立了村干部监管责任制和森林警察巡查制,明确了农户毁林刑事究责制,已落实茶园修复面积8000亩,春节以来没有发生新的毁林事件。孝丰镇、溪龙乡随后也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二是继续做好水库山塘的除险加固,提高拦蓄洪水能力。推进老石坎水库清淤扩容工程,并尽快对放水闸墩背面的渗水点按设计方案开展除险。启动赋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尚未完成任务的13座小型水库以每年2x3座的目标开展除险加固。通过面上农田水利项目,整治一批影响较大的屋顶山塘。三是继续治理境内河道,实施固堤工程,提高河道防洪能力。继续推进重点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全国中小河流综合整治重点县及水系连通工程,加快实施西苕溪清水入湖项目工程,20xx年全面完成应急段10公里的建设任务。结合清水入湖工程,老梅溪街上多年来的镇区内涝问题将通过构筑钢筋混凝土挡墙予以根治。四是实施平原圩区的斗堤改造和排涝工程,提升平原圩区的防涝排涝能力。继续推进梅溪、南北湖等低洼易涝圩区的整治改造工程,加固加高斗堤,每年完成1x2座圩区的改造建设任务。提高圩区排涝能力,每年新建和改造10座排涝泵站。五是推动杭嘉湖圩区整治工程和太嘉河整治工程尽早尽快实施。通过太湖行洪能力的增强来减缓洪涝期间太湖大闸关闭对我县下游地区水位抬升的压力。六是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水利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水利工程越是面广量大,越要注重监管力量的加强和监管质量的提高。七是努力解决水利工程建设的财力保障问题,增强县乡村三级和广大群众对防洪排涝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防范意识。八是强化防洪排涝的非工程措施。只有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才能提高全民防范意识,提高应急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在汛期,要加强水利工程的巡查,及时排除隐患。九是研究探索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保护问题。河床中的滚石,河床边的树木杂草,对于防止河床的冲刷有重要作用,河床中长期形成的植物藻类菌类对河水净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河流中的动物繁衍也需要保持河道原有生态。水利建设中的河床挖掘清理过于平整,一方面破坏了生态,同时也加剧了水的流速,反而成为垮堤因素。西苕溪梅溪荆湾段左岸整治未破坏原有河床,而是新筑一道堤坝,这一做法是得当的。

  三、关于县城的防洪排涝问题

调研报告2000字 篇26

  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希望,课程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为助推我县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探索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政协组织了有政协正副主席参加的调研组对全县课改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了实地察看、访问、听课、座谈、听取汇报等方法。调研中,明德小学师生的欢声笑语,城关中学的校园文化,西华二中的课堂教学……,让调研组深受感动,由此看到了西华的中小学校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看到了西华教育的美好希望。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全力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

  在应试教育彷徨面前,在专业人员匮乏的当下,在模式化、批量化、同质化教育的质疑声中,教育的唯一出路在改革,抓住了变学生为老师的课改就找准了最佳突破点。县委、县政府对西华新课改高度重视,县委书记王田业亲自赴北京与中国教师报主编雷振海接洽,商议加入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有关事宜。王田业书记表态:“我知道如何支持教育。”20xx年12月20日下午,在西华县教体局机关召开的课改座谈会上,王田业书记又提出“三给”,即: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要政策给政策。县政府出资200

  万元,运作“中国区域教育样本西华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工作。20xx年2月8日,县长林鸿嘉主持“中国区域教育样本西华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启动仪式”会议,推动我县新课改工作新启程。确定了县处级领导课改包乡、包校任务,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了责任和工作目标。

  2、专家支持,坚定课改不动摇

  20xx年以来,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课改专家李炳亭多次到我县实地考察、指导新课改工作。20xx年2月8日,“中国区域改革样本西华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启动仪式”后,李炳亭先生对我县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进行了为期5天的课改通识性培训,培训人员达600多人。20xx年6月17-18日李炳亭主任率课改专家团队对我县的课改工作进行诊断回馈,对诊断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对我县下一步课改工作进行指导,专家的支持,增强了师生课改的信心。

  3、主动作为,稳妥推进课改实践

  我县教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发扬“能吃苦、肯吃亏;善思考、敢创新;重责任、不懈怠”的西华教育精神,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倾力打造高效课堂,使西华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1)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课改伊始,各校都印发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们介绍课改的意义和对孩子成长的

  重要性。学校开展的课改活动也邀请了部分家长代表参加,还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座谈,了解他们对课改的看法和建议。教体局每周一期的《课改战报》,也成了我县课改工作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经过近几个月的宣传发动,社会各界已基本形成共识:课程改革是国际形势的大势所趋;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是对模块式、批量化应试教育的突破和挑战;是提高教育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客观要求。要振兴西华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坚持推行新课改是唯一出路。

  (2)、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著名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可以说,在陶行知的心中,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一个太阳,只是要让他发光,而点亮这个潜藏在每个学生身上太阳光芒的按钮非切实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不可。惟其如此,新课改才能走向成功。推行课改以来,县教体局机关及二级机构、各乡镇中心校、各中小学校所有人员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提升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课改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相长”,对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程改革(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学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