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调查报告(精选35篇)
我县龙头企业只所以表现出经营好的效益也不稳定;项目对头的开工又不足等不正常现象,其原因就在于龙头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原料基地。多年来,虽然龙头企业XX县、乡政府在基地建设上没少付出,但效果始终不够理想,究其原因,其症结就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一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所带来的市场经济的波动,使得基地农户从业热情忽高忽低,直接影响到原料基地的稳定程度。二是由于有些企业在基地建设上抓法不力,一些好的项目还没有被农户所认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没有基地的支撑而难以正常进行。三是以种植业作为经营项目的原料生产基地,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原料产出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四是淡薄的诚信意识,影响了企业与农户的密切合作。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利益关系调节失当的必然结果。只要我们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实现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那么一切困难和问题都将会被克服,基于这样的认识,下面,仅就如何从调节经济利益入手、加强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建议如下:
一、探索有效途径,协调各方力量,共同辟建原料基地。龙头企业要摆脱无米之炊的困境,就必须把辟建原料生产基地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给这个“第一车间”以应有的位置。我认为在辟建基地上应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益驱动。当前要特别注重把原料生产所能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效益放在中央对农民实行“两免一补”的大环境中在与传统产业的经济收益相比较,通过算账对比,只要使农民从中看到确实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就会使他们在可观的经济收益驱使下,改弦更张,从事新的产业。二是典型引导。企业要在强化新项目宣传的同时,必须把典型的培养、选树、宣传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使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做为择业前提的农民,在身边典型的引导下,在看着眼热、想着心动的环境中“照着学,跟着干”。三是全力推进。在抓原料基地辟建上,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辟建稳固的原料基地是龙头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辟建工业原料基地,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又是乡村两级组织的愿望与职责。只要能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两个积极性的迭加,必然会产出1 1>2的工作效果。
二、维护农户利益。合理承担风险,靠让利于民来巩固基地。企业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千方百计规避化解市场风险,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本是天经地义,无可指责的正常行为,而“无利不起早、亏本就撂挑”又是农民传承多年难以改变的信条与习惯,这就构成了长期存在于合作双方之间,又必须给予妥善解决的矛盾。在市场形势看好,体现利益均沾时,矛盾表现的并不十分明显,一但行情走低,需要风险共担时,这一矛盾势必会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巩固千方百计创建起来的原料基地、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化解合作双方利益分配上的矛盾,是龙头企业无法回避而又必须作出正确回答的课题。我认为,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让利于民的原则,在确保产业“少挣不赔”的前提下,由企业尽量多承担风险。对确实赔本的农户要合理给予补贴。在这一方面,如文国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等一些企业,分别采取了诸如:体现让利—直接补;兑现承诺—诚信补;反哺基地—间接补等一系列补贴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他们能在市场行情走高时,由于省去了原料生产环节的再组织和减少因临时采购造成的高额支出而抢占先机,获取更大的效益。
三、实现多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基地生产能力。以种植业产品为加工对象的龙头企业的原料生产,因农田基础设施的相对薄弱,时至今日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如何建设一个抗灾能力强,原料产量高、产品质量好的原料生产地,来保证企业生产需要呢?可靠的出路就在于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除此别无选择。个人认为,投入的主体应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从业农户自身利益出发,以劳代资投一块;二是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反哺基地投一块。三是政府相关部门、从早日致富农民的目标出发,把握机遇向上争一块。如果这项工作能做到位,那么兴企、富民的目标何愁不能实现呢?
四、树立诚信意识。严格兑现承诺,在精诚合作的氛围中,建立起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依存关系。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诚信经济。在市场经济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十分完善的条件下,以诚实、守信为纽带把原料生产的供需双方紧密切联系在一起、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在精诚合作的氛围中建立起相互支持,争取双赢的依存关系就显的尤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合作双方就必须用签订所规定的相关条件来自觉地约束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龙头企业要不折不扣地兑现在企业能承受、农户能接受的前提下作出的所有承诺,就是在受到市场风险冲击的情况下,也应当以牺牲企业部分利益来避免农户受到伤害。用诚实、守信的人格魅力来保护农户的从业热情,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原料基地。农户则应当自觉履行订单所规定的各项义务,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办事,
杜绝掺杂使假、坑害合作方利益的现象发生。用说到哪、做到哪的实际行动,给“人无信不之”的千年古训以新的诠释。我想,农、企双方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哪么,合作关系稳定,共同受益的产生链条必然会越来越粗壮,越来越牢固。
企业调查报告 篇2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上企业”)是指应税货物销售额在20__万元以上、具备企业法人资格,以一般纳税人资格申报并经统计部门核定的工业企业。新常态下,工业进入集中发展、集聚发展、集群发展的新阶段,规上企业的数量多少、规模大小、水平高低、效益好差、带动能力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规模工业增加值又是地方政府绩效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快培育壮大规上企业,既是省市的要求,又是部门的职责,更是企业的期盼,尤其是对加快产业集聚、促进工业升级、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意义重大。
一、我县规上企业发展现状
截至20xx年底,我县共有规上企业85家,居全市第4位;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42.83亿元、增长12.3%,占全市总量的6.2%,居全市第10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3.88亿元、增长14.03%,占全市总量的5.8%,居全市第11位;实现利税27.8亿元、增长11.7%,占全市总量的7.6%,居全市第12位;上交税金0.84亿元、减少18.1%,占全市总量的2.3%,居全市第13位。数据表明,我县规模工业经济在全市所占比重小、排位靠后,企业不多、总量不大、产业不强、结构不优,工业经济仍然处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二、我县规上企业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推进速度慢。有些项目受设计规划、资金筹措、土地供应、证照办理、水电安装、施工天气等因素影响,建设周期拉长,不能按期竣工投产,影响规模工业企业申报;有些项目虽然顺利竣工投产,占地也大、用工也多,但由于是“两头在外”粗加工企业,不急于办理环评、安评手续,随意延长试产期,企业未申报税收或应税收入太少,无法申报规模工业企业。
2.项目品质不达标。为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争取更多用地指标和政府帮扶,有些企业在洽谈时刻意夸大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数据,进行美化包装,致使竣工投产后达不到规工企业申报条件。比如,有的项目洽谈时自称是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但投产后却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组装、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企业,由于只计算劳务收入,不按全价计算产值,人均税利不高,主营业务收入达不到规模工业企业标准;有的项目进园时承诺固投总额、投资强度、生产规模、上交税金,但建成后多数指标落空,达不到设计产能,而且设备陈旧,流动资金短缺,生产处于半停产状态;有的项目一投产便缺少流动资金,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后就申请银行贷款,无法达标生产。
3.企业缺乏根植性。有些企业虽在运行多年,但总部一直设在沿海发达地区,在我县所建的厂房相当于一个生产车间,无技改扩产和自营出口计划,也不在XX办理成本结算。有些企业并不在投资建厂,而是租赁厂房生产,无做大打算,无长远规划,政策享受期满便迁往外地,影响规模工业企业申报。
4.多因素影响企业申报。有的企业虽是法人单位,但未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帮扶单位也不要求企业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登记;少数法人企业为办理土地使用证配合申报规模工业企业,办好土地使用证后通过更改工商登记方式,退出规工企业序列;还有电子、服装、针织等企业虽然用工人数多,却一直持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纳税少,企业管理不规范,消防安全隐患多,无申报规上企业资格;有的企业担心申报规工企业后要多交税金,应付检查多,增加会计成本,不愿申报规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