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通用21篇)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篇1
从人口结构看,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然而,只看到老龄化的消极一面是不够的,从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和消费方式看,一个巨大的养老消费市场正在形成。人口老龄化对消费也有正向拉动作用。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把人口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是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0.5%,且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在增加。数据表明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另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xx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约占总人口的35%。这意味着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将对中国发展带来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对社会总消费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老年人不仅在医疗保健、食品、服装、旅游、娱乐、养老等各方面有大量需求,而且随着价值观、消费观与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老年人消费需求正在向高层次、高质量、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潜在需求将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餐饮、旅游、娱乐等消费点。
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习惯、偏好以及消费能力和方式将改变社会消费结构,形成潜在消费市场。老龄化社会催生的银发经济不仅有助于解决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有可能成为调结构促增长的新亮点,并蕴藏着新的产业机会,有助于我国经济的优化和转型。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而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银发经济有巨大需求,为过剩产能的转移和新的投资机会寻求到了新的出口,这有利于改善我国现有产业结构,把人口压力转化为经济机会。要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战略,大力发展老年消费产业,特别是医疗保健、休闲养生、家政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相关服务性消费的需求。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较为明显
1. 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20xx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xx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9.4%。截至20xx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86万人,比上年净增加631万人,比20xx年增加5324万人,年均增加354.93万人。目前我国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是欧盟同年龄总人口的1.4倍。
2. 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
20xx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20xx年提高3.4个百分点。据联合国预测,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在20xx年突破20%,在20xx年突破30%;中国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翻倍(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10%到20%,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7%到14%)所需时间分别仅为26年和25年,而美国分别为78年和70年,俄罗斯分别为51年和49年,就连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日本也略慢于中国,分别为29年和25年。
3.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寿命不断延长。1982至199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大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速;1990至20xx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数据显示,20xx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规模占总人口比重为1.87%。据预测,到20xx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4%左右,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说,从20xx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算起,中国仅用25年左右的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人口老龄化路程。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篇2
一、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根据国际通行的判断标准,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从我国第六次普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8.87%,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更确切地说,我国早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龄化加剧。
三、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原因:
目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主要是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出生率的下降引起的。
四、老龄化社会的应对方法:
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的医疗和养老体系,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仍旧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并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过渡到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
2、建立和健全关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和法规是我国司法部门将要面对的问题。另外,我们也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宣传,重拾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人。
3、重视“银发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4、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医疗保障中,不仅要有身体保障,还应有精神保障。
5、充分利用老年人多样的人生历练、丰富的社会经验、积极平和的心态,让一部分有能力、也愿意为社会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在社区建设、文化交流方面占据一席之地。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篇3
一、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呈现“老年型人口”的城市或社区就称为“老年型城市”或“老年型社区”。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要求,国内外有关学者已开始对居住区规划建设进行重新认识与思考。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人口的出生率下降,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我国老年人口不但绝对数量不断增加, 而且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也逐年上升, 社会老龄化已成为我国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老年人既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又是特殊的社会群体, 有其特殊的心理、生理和社会活动特点。在生理特征方面各种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弱,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行动能力等逐渐下降或丧失。在心理特征方面,老年人具有更强的与人交往欲望,惧怕孤独。在社会特征方面,老年人希望老有所为、所乐、所学、所居、所养、所医,不被社会遗忘,为社会发挥余力,能够被社会所关爱,颐养天年,不为生活所迫。这些变化和需求对居住条件、居住区环境、城市社会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将直接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被抚养人口增加,国家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以及家庭的赡养压力加重等。与此同时,老龄群体对物质与文化生活的特殊要求,也将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产生影响。
城市老年居住区设计的研究是社会老龄化的必然要求。从我国的老龄化国情出发, 对城市的老年居住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 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设计理论, 这既是我国尊老传统的具体体现, 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本课题研究目的:
我国对老龄化的认识己基本达成共识,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我国个别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同时中国不应该追求建立大规模的养老机构 , 像对方堆放货物一样的把老年人安置在那里, 家庭和社区的照顾才是所有老年政策能够立足的基础。因此如何在中国所特有的国情之下解决好对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和影响提高老年人在现代和未来居住区中的生活质量,是本文所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老年居住问题的研究开始时间较早,社会各界也较为重视。而且各国依据各自的国情,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 各国,由于社会价值观念,老年人大多独居,但两代人之间保持着较为亲密的关 系。因此,在老年独立社区的建设,社会养老网络服务以及社会养老机构方面进 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讨。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在“人人平等”的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普适性设计原则,用以指导老年及残疾人建筑,在消除年龄歧视,共建平等社会方面理论研究具有领先地位。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在老年居住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为突出。尤其是20城市人日老龄化对居住区建设的影响分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两代居”住宅,为东方各国家所采纳,成为东方各国家的重要养老模式。两代居既符合东方国家的传统养老观念,又能适应现代家庭小型化的要求。在无障碍设计方面,日本的研究成果比较细致、深入。可以说,西方世界在这方面的理论较多,而日本的可操作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