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考察报告(通用30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素质教育在中学尤其是在高中的规模与成效并不大,连专搞素质教育的许校长也认为:素质教育正处于两难地步。这一点恐怕举国上下无人置疑。那么,素质教育究竟难在何处?
答案显而易见:高考,亦即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使然。尽管高校年年扩招、扩建,大多数高中生可以上大学,但大家又将竞争的目光投向重点高校。升学的目的是接受教育,而受教育的目的是为将来的就业积累人力资本。所以,说到底,就业压力、生存压力是问题的关键。正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所言:“人多、就业岗位少的国情决定了家长将孩子未来的就业竞争转为了现在的升学竞争”。
素质教育如此艰难,但难道教育改革就此偃旗息鼓了吗?当然不能!于是,作为一种深化素质教育的尝试——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三、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20xx年启动,今年在10个省市推广,江苏省也在其中。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了解到XX市教育局已就新课程改革等事宜向下属的各县、市发了通知。同时,个别学校已开始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于是,在采访中,我们就此项改革向一些领导与教师作了专访。从中我们大致听到了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对此表示乐观。南通中学教导主任认为,新课程改革与该校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因而该校将继续沿着课改之路走下去。但是,另一种声音也不容忽视。在采访中,XX市教育局的一些领导认为,新课程改革缺乏实践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可以轰轰烈烈,但高中的课改应当更加理性,更加慎重。因为只改革课程,不解决评价标准这一根本问题,课改将难以深入下去。同时,有人建议,理论家们应多关注基层,了解一下基层教师的素质。这些忧虑不无道理。
看来,新课程改革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改革备受教育界关注。无疑,它肩负着重担,满载着人们的希望。究竟课改的试点效果如何,它能否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这仍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改革如同其它改革一样,不会一帆风顺。
四、路在何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件关系着民族兴衰,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大事。现行的教育体制主要是沿用前苏联的模式。时代发展至今,许多弊端凸显了出来。尽管我国曾对此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似乎离人们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那么,教育的症结在哪里?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何方?
我认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字:人、钱。具体而言,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教育问题自然也涉及到这两个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理所当然地受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制约。人多就意味着工作岗位少,使得人们的就业乃至生存压力增大。这些竞争最终反映在了教育上。在人口总量继续攀升的现状下,要想使教育变得更加理想,根本的一条出路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后,兴办教育的软、硬件才会有较大的改观,人们对教育的理念才会有所转变,教育的质量也才能得以提升。但是,发展经济是慢功夫,我们不能光指望着经济的好转而对现行教育制度无所作为。而且,良好的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人力资源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教育与经济互相促进。而在经济还欠发达的国情下,对于眼下的教育改革,我们必须另谋出路。
教育的两个主要环节是教学与评价,而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因而,教育改革应当在评价体制上下功夫。评价体制大致可分为两类:学校考核与社会检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方面最成熟的学校考核当属高考。高考制度在我国已持续了数十年。当然,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高考制度也不例外。一方面,高考作为升入普通高校的选拔性考试,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任。客观地讲,它为选拔人才、输送人才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十多年前通过高考检验的学生,如今正活跃在国家建设的各个岗位上。若没有他们的努力,经济发展很可能不会如此迅速。而且,今天的高考选拔出的人才并非完全高分低能。相反,许多人高分高能。实际上,分数与能力并非简单的正比或反比关系,甚至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可否认,高分低能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低分低能者可能更多。更进一步,在教育方面,对于大多数民众尤其是贫苦百姓而言,高考是唯一公平的制度。读书是穷人的最佳出路,统一的高考制度则是他们的龙门,给了他们脱离贫穷的希望。所以,高考制度于国于民皆有利,在数十年的社会发展中,它功不可没。正因如此,高考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考也存在许多弊端。最常见的说法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考定终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是极大的压力。于是,一部分学生畸形发展,在思想道德上出现了问题,酿成了许多悲剧。对于家庭,这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对于社会,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高考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作为一种学校考核方式,高考主要涉及两个内容:考什么、怎么考。在研究高考制度时,我们理应着眼于这两个主要内容,而在具体的革新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高考制度。实际上,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完善着高考制度。在考核的内容上,从过去以单纯的知识性试题为主过渡到以灵活应用的试题为主。这使得光记知识不用知识的备考策略不那么灵验了。以后的试题命制可以更加灵活多样一些,尤其是新课改推广后的高考试题,内容可以更宽泛,更贴近生活实际,更注重活学活用。在考核方式上,从以前的文理各考六科变为如今的“3+x”“3+x+1”“3
+大综合+1”等多种形式。这种变化自然引起了试题编排的变化,同时也要求考生在一份试题中有思维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学习上的定式思维。当然,这些考核形式哪种最好或者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这都值得继续研究、实践。比如,如果条件成熟,尤其是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文科可增加口试,理科可增加动手操作的考核。新课程改革推广试行后,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高考制度,使之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高考制度。在采访中,东洲小学的许新海校长介绍了他在澳大利亚访问学习时看到的“高考”:学生可以自编自演话剧,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实物,由评委评分;学生日常的表现也由教师评分,折算后计入总分;以及其它非试题化的考核。当然,这马上让人想到一个问题:老师的日常评价可靠吗?这不光涉及到老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更牵连到诚信问题。目前,我国的诚信体制很不健全,社会满意度较低。即便是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也常常弄虚作假,有失公平。因此这种考核方式目前并不适合我国。但是,如果我们将失落的诚信找回来,将不完善的诚信体制健全起来,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洋为中用”。这种考核方式与我们传统的高考显然不同,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更进一步。它更有利于选拔学以致用的人才,而这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学校考核在评价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希望我们能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完善自身制度,着眼于考什么、怎么考这两个内容,着手于完善高考、改变高考这两个方面,使学校考核更加符合国情,更加称合民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社会检验这一环节上着手。所谓社会检验,就是将人才推向社会后,由社会评判,优胜劣汰。目前教育上的升学竞争归根结底是为了适应将来的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只要我们抓好社会检验这一环节。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培养方式也就更加合理了。实际上,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高校毕业生不再包分配,而是双向选择;国家公职人员不再抱着“铁饭碗”,而是能者上庸者下;整个社会大变革,不再是大家一样穷,而是优胜劣汰;等等。这些举措直接影响到了教育。学生如果一味地死读书,只看重眼前的分数,结果很可能是读书死。当前,我国仍处于转型期,教育仍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学生必须善于活学活用,培养创新思路,发展各种潜能,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检验实质上是教育评价的最终环节。只要我们在这个环节上把好关,那么不论教育模式如何变,目的和结果只有一个——培养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
教育的评价不能仅拘泥于教育,还必须着眼于社会。为了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有必要双管齐下。短期内,我们应当着重于学校考核,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完善社会检验。只有评价体制更完备了,教育制度才能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