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报告(精选7篇)
3、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了提高
今年的新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新生,基础素质更高。新生接受学前教育好,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热情。有的同学有很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比如上课大声答题,主动举手。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课堂常规的.主要问题
1、学生课堂纪律意识不强,常规课堂培训不到位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新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坐姿等课堂套路不规范,随意性强,课堂套路没有完成。
2、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学习随意性强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七年级新生身上: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太主动,课前准备不充分,听力习惯差,喜欢一起回答问题,学习不够安静。对老师课堂要求理解差,自制力差。
(二)教师教学常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些老师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很差
新教师在课堂上制作和操作电子白板和课件的技能不够。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意识还不够。
2、个别老师上课前准备不足
教学设备准备不足,没有养成课前等待的习惯。
3、有些老师课堂控制能力差
尤其是小学一年级,课堂组织相对较差,课堂调控效率不高,教学秩序较差。有些老师缺乏对所有学生的关注,不能及时规范课堂秩序,维护课堂教学纪律。
(三)教学理念和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些老师教学观念陈旧,传统痕迹明显主要表现为:
(1)教师没有对所有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只给予充分的解释,忽视了学生的有效吸收,缺乏对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及时反馈。
2、有的老师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注重教育规律),教学效率低主要表现为:
(1)教学方法占用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一种相声的方式,忽视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新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有的老师对教学内容处理的比较随意。
3、有的老师对学生指导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短,能力差。
(2)鼓励学习不够,没有有效发挥学生的个性。
(3)学生阅读指导、发声能力指导、思维训练指导、运动技能指导不到位或缺乏。
教学研究报告 篇6
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5.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论精髓。二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搞形式主义。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学有效性的观念。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法、设疑法、竞争法、开展课外活动法。
2.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⑴内容不再只局限于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⑵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论、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⑶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⑴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⑵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