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报告(精选7篇)
(1)课堂提问要突现目标性。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也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问到要害处、重点处;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于总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提问前,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不要问得太广太深。无论提哪一类问题,都应当立意鲜明,具有一定的明确性。切忌提简单的是不是好吗?之类的问题。
(2)课堂提问要突现思考性。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如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这课中的这个环节时,当探究4217的计算方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先尝试计算,教师巡视,然后反馈学生的各种计算方法,请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板演,并讲解自己的算法,生与生置疑,解答,比较不同的算法,如果还有疑问必须解决,老师可引导学生说出。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心中的疑问得到解决,同伴之间有了心灵的交流。心中无疑的顺畅,快乐洋溢在学生脸上,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课堂提问要突现难易性。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又要适时搭梯子,把更多学生的认识一步步引向深入。例如,在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曾听过两位教师就同一内容分别设计了不同的问题:我们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这个梯形的面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还要除以2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提问方式,却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设计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较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后者的提问不仅问题域过大,而且问题数量过频,同时,过于直白、琐碎,直接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回答的热情。
(4)课堂提问要突现启发性。启发性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如老师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设计这样的提问:谁有好办法很快记住口诀介绍给同学?顿时课堂鸦雀无声,每个同学都在积极思考,过会儿同学们举起地手像小树林般,争着要给同学介绍。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可低估的,这就要看教师如何去呵护学生的想象,诱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源泉。因此,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
(5)课堂问题要突现趣味性。问题设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绪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学习主体本身,或者学习活动本身。也就是说学习是由内在心理因素所引起。例如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等。而且内在动机作用比较持久,并且有主动性,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如果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保持长期稳定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得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如老师在教学《倍的初步认识》时,同学们已经知道小猴有6只,小鸭有2只,这时问:小猴和小鸭在争吵请你猜猜它们在争吵什么呢?有的说:小猴和小鸭一共多少只?有的说:小猴比小鸭多几只?有的说:小鸭比小猴少几只?有的说:小猴的只数是小鸭对几倍?教师提出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激发学生寻找正确答案的积极性。又如在教学《十几加几》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听清楚老师的两个口令,一先摆13个方块,二再摆2个方块,将步骤二字改成口令,效果大不一样,仔细想想实际上是把成人语言换成儿童语言。
(6)课堂提问要突现层次性。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现在它仍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只有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7)课堂提问要突现激励性。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要描述一下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应以赞赏和鼓励为主。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回答得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堂上教师请一平时不爱讲话的同学回答问题,她怎么也不开口,老师没有批评她,只说:她想俏俏告诉我,然后老师将自己的耳朵贴近他的小嘴巴,又说:你讲的真好,事后这位教师说,实际上那位学生什么都没讲,只是给了她一个台阶下,在以后的课堂中发现她慢慢的能大胆发言了。学生在对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往往闪现出一些火花,教师要能及时抓住学生的独到见解,让学生充满自信去表述自己的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种孩子就会有多少种想法和多少种欢乐。作为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要善于捕捉孩子们思维的灵光,并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和扶持课堂上的这些意外。教师在教学《圆圆的沙粒》时,刚开课不久就问: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这颗沙粒的什么品质?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一股脑儿地念了三四句,老师没有阻止他,而是耐心地等他念完,笑着对他说:看起来你的性子比老师还急,可以一句一句地说吗?这时他才醒悟过来,并且开始重新回答。当一个平时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回答:这颗沙粒被不停地折腾时,老师当时大吃一惊,并用夸张的语气说:哇!你太厉害了,折腾这个词你运用得非常贴切!我再看他时,只见他坐得更直了,听得更认真了。
2、在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教学方面,通过研究品德组老师总结出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六大策略: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策略,多种感官参与策略,联系生活实际策略、引发情感共鸣策略,注意前后衔接策略、满足儿童内需策略,课题组认为引发情感共鸣策略和满足儿童内需策略尤为重要,对其他学科教师很有借鉴意义。能触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情境更为有效。要实现学生的生命体验,离开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是无法实施的。创设有利于学生情感投入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中激情满怀,进行切身的体验和感悟,以此来实现课堂教学情境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