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调查报告(通用22篇)
2、日常开展的文化活动过少,居民文化生活贫乏
每年城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县委通过联办、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及棋、球类比赛等。在过年期间相对而言就多点,例如一些猜字谜、玩飞镖,春节演出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镇”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活动形式仅为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广大中老年居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
3、文化队伍人才紧缺
由于文化站待遇低,政府的不够重视,所以我县的文化队伍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在岗人员也经常被乡镇挪作它用或被外借开展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镇文化专干年龄偏大,由于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从而造成大部分新生代的居民对于由政府举办的文化活动不感兴趣,使他们更多是去网吧,KTV、溜冰场等娱乐场所。
4、缺乏正确的引导,糟粕之风盛行
我们县是一个比较大的县城。人口大概有十万左右,居民空闲时间大都会选择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牌等,有些还只是打发时间的娱乐活动而已,但是大部分都出现了变质,演变成了“赌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镇上的赌博场所近千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式的,有的家庭甚至常常因为打麻将而引起吵架、放任孩子不管等坏现象,更加恶劣的还会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下场。另外,镇里某些落后地方的迷信之风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少些老年人身上,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在一两次求医不见效果后,便会选择去找“神灵”。
5、网吧和KTV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不够
由于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娱乐性文化场所开张,但是由于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不足,造成那些场所普遍存在各式各样的安全隐患,例如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就是很常见的事了。而在一些KTV场所,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暴力事件。
我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镇城镇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既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城镇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城镇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制约了城镇文化的发展步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管理部门和部分城镇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从而忽视了文化对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从而出现的居民文化水平增长追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2、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县、镇用于城镇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又有相当难度。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3、城镇文化市场发育不足、居民文化素质偏低
城镇文化市场与其它商品市场的空前繁荣形成鲜明的反差,城镇文化市场境况冷清。有些地方附近连一家书店都没有,居民买书难。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城镇的文化建设却严重滑坡,居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管理跟不上,甚至缺乏管理,一些迷信、反动、淫秽、暴力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城镇大肆泛滥,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文化管理体制不畅
文化部门人员大多被叫去进行办公工作,文化表演队伍的人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缺乏文化创新。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城镇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
调查结论:
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一些现代化的娱乐场所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使得人民的精神文化不再空虚,居民在自己的空余时间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文化活动去参与的。但是相对于居民的经济的水平的增长,这些又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怎样让居民文化水平与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是政府急需解决的事情。在党的文化改革思想的领导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我县的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调查建议和对策:
1、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城镇有能力来建设多一些些公共文化场所,例如:县文化馆、博物馆、阅览室、健身的器材和场地等。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保护的力度,有关部门还可以建立一个保护体制,鼓励一些新生代去学习和传承那些非物质文化。对一些做得好的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
2、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
加快城镇文化建设,就要狠抓教育,完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从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引导居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加大对青少年文化思想的教育与引导,多举办些适合他们的文化活动。使他们多点接触健康的文化,鄙弃那些低俗落后的文化。
3、完善城镇文化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城镇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把城镇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城镇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引导、鼓励与监管并重,既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加强经营这得监督管理,防止经营者为了自己盈利而为居民提供不良的文化活动机会和场所。对于一些非法的盈利性文化场所要加大打击力度,必要时要进行依法取缔。从而营造出一个好的'环境给居民。
家乡文化调查报告 篇9
发布时间:20xx-10-29
活动主题:我爱家乡·古风新唱
活动形式:上网查阅文献、实地考察
活动内容:利用寒假时间,实地调研、走访、考察当地传统文化、民风民俗以及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情况、了解当地党和政府的文化发展政策。
实践活动成果:
淮南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淮南,淮南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东与滁州市属凤阳、定远县毗邻,南依舜耕山与合肥市属长丰县接壤,西南与六安市属寿县、霍邱县相连,西及西北与阜阳市属颍上县,亳州市属利辛、蒙城县交界,东北与蚌埠市属怀远县相交。市境最东端位于上窑镇泉源村朱家大山与凤阳山交界处施家洼,最西端位于凤台县尚塘乡侯海孜以西与利辛县接壤处,东西长78公里;最南端位于唐山镇施家湖以南瓦埠湖水面,最北端位于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凤台县与蒙城、利辛县交汇处,南北宽51公里。全市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91平方公里,凤台县面积1030平方公里(含毛集)。建成区面积78平方公里。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之所以被称为“淮南”,是有历史渊源的:汉代开始在这里设置了淮南国,从汉代到两晋再到宋朝,这片土地先后经历了淮南郡、淮南道、淮南路等以“淮南”命名的建置。清末民初,这片土地上发现并开始采掘煤矿。xx30年,政府在九龙岗设淮南煤矿局,发展成为淮南矿区,标志着现代“淮南”的开始。xx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解放,xx50年设县级淮南市,xx52年6月改设为省边辖区。xx77年1月,凤台县划属淮南市。至此,全市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五区和凤台县。
我生活在淮南市凤台县,凤台县是安徽省淮南市唯一的辖县,位于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地处北纬32度至33度,东经116度至117度之间,古称州来,又谓下蔡。《清一统志》有这样的记载:“县有凤凰台,相传曾有凤凰至,因名凤台。”。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置县,沿革至今。人口62.5万,其中乡村约人口50万。全县辖城关镇、河东经济开发区、新集镇、岳张集镇、朱马店镇、顾桥镇、刘集乡、杨村乡、桂集乡、xx乡(现更名为凤凰镇)、尚塘乡、李冲回族乡、关店乡、古店乡、丁集乡、大兴集乡、钱庙乡,共17个乡镇,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77个村民委员会。居民以汉族为主,间居回、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土家、羌等2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有73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