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家庭经济调查报告(精选6篇)

2024-09-13 09:38:35报告范文打印
家庭经济调查报告(精选6篇) 调查人:调查时间:20xx年7月调查地点: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城关镇调查背景:本人今年暑假参加了我院组织的“您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活动,在调查中对横山县城关镇的十户农户以及一处行政村领导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后在横山县县....

  一、当地社会状况概述

  (一)生活环境

  H乡位于T县东南部,良恭河穿境而过。全乡辖14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93个合作社,2331户农户,11479人。全乡总面积为128.6平方公里(20xx30亩),有耕地18990亩(其中川地700亩,山地18185亩),有草场29497亩,林地58640亩;年平均降雨量640mm,无霜期190天,年日照时间2093小时,年平均气温8.1°C,海拔1499m——2400m,乡政府所在地海拔为1760m。

  (二)宏观社会状况

  T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属于国家级贫困县。H乡去年全乡经济总收入为129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30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285万元,第二产业10万元,第三产业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5元。乡镇财政总收入62万元,财政供养60人,乡财政支农周转金14万元。

  在农业生产方面:全乡农作物播种总面积18885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4475亩,粮食总产量715.2万斤,油料产量4万斤,肉类总产量48.2万斤(其中猪肉产量43.6万斤),水果产量4.6万斤,蔬菜产量150万斤,人均占有粮608万斤。该乡还兴修水平梯田3000亩,并兴修了两条灌溉渠7500米,灌溉面积1500亩。建成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300亩。同时正在对小河子,牛头寺、米家沟等地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该乡的工业基础薄弱,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全乡共有乡镇企业85个(包括砖瓦厂、铜矿采选厂、矿泉水厂、蜂窝煤厂、面粉加工、百货销售、餐饮等)其中乡办企业3个,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40人,收入总额123万元,净利润总额10万元,上缴税金5万元。

  教科文卫方面:全乡有学校17所,在小学生1429人,教师61人,卫生院1所,医生6人,病床4张;已经完成了“普初”、“义教工程”、“卫生Ⅷ”等项目的实施,全面开展贫困医疗救助。全乡多民办教师,待遇低,福利差,所以教师的积极性有待一步提高。绝大多数农民也都意识到了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会支持孩子上学。但是当孩子(尤其是初中生)产生厌学或者退学的念头时,相当一部分农民还会因“生计”原因而采取顺水推舟的做法。在医疗方面,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农民小病就在家里熬,大病就去县里看,很少去乡上卫生所,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家境贫困对于相对较高的医疗费用农民只能望而却步,另一方面由于卫生所条件较差,农民也不太放心。另外,在该乡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已经开始开展,但是政府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亟待加强。

  由于地处山区,冰雹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受自然条件限制该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也急需完善。全乡14个行政村实现了通电、通邮、通公路;已有韩院和李家院两村通了电话;沈家坝、菜地湾、江林、韩院、离家远、大庄6村通自来水;固定电话装机量60部,移动电话155部,虽然如此,但是在如果碰上自然灾害往往会导致与外界一切联系的全部中断,从而造成较大的损失加大受灾的严重性。同时该乡还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初步建成了牛头寺旅游森林公园,但是也是因为交通条件的限制,使当地的旅游资源无法得到很好的开发。

  二、经济状况

  (一)经济结构和农民收入状况

  在我们所调查的7个自然村中,农业产业结构基本相同,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洋芋,谷子等,大部分农民都种植了党参等药材以增加收入,但是由于近年来中药材市场不景气,加上农民地少主要种植粮食以自给只有很少土地种植药材,所以药材的收入也极为有限。许多农户家里都种植有核桃、杏儿等果树,但是一般也就只有一两棵,对家里的收入也无法又太大的帮助。大部分农民都养有牛羊猪。在禁牧的同时,政府倡导设施养羊,现在都采用圈养的办法。养猪是为了自家杀来吃,在经济紧张的时候还可以拿来买,牛是用来耕地和运输的。一般农户家还养有鸡,大多也只有几只,也有养鸡大户,但非常少。

  这两年,由于旱情较为严重,因此农作物基本没有什么收入。加上种子,化肥等价格不断攀升,国家实行退耕还林,农户土地减少,农户能做到一年的收支平衡,不亏本已经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生产出来的粮食很少拿出来卖,大部分是自给。有部分农民由于买不起化肥而仅仅使用农家肥。因此对于当地农民来说,粮食生产仅仅是为填饱肚子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种植药材可以说是农民在农业方面唯一的进项。党参收入多则千余元少则几百元。因此,如果某个农户土地较多,药材种植的面积较大,那这个农户在村里的生活就会相对较好。农闲的时候有些较为活跃的农民还会寻找一些零工做。

  除此之外,这里的青壮年男劳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远的出省,近的就在县城。就我们的调查而言,大部分都是在省外打工,主要是去新疆、内蒙古等地。外出打工的一年能够挣几千块钱,高的能有五六千块。但是干了活却拿不到钱的人也不在少数。

  那些没有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农户主要靠家里的农业收入,但这和那些外出打工农户的收入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村子里,家境较好的一般是吃国家财政饭的公办教师、“国家干部”(其实只是乡镇干部)以及家里土地和劳动力较多、以及有其它副业收入的家庭。

  H乡现在主要的税收来源是农业税,但是当地税费收缴的透明度不高,很少有农民知道自己交的到底是哪些项目的税费,大部分都是只知道总额却不知道明细,农民的解释是知道了也没用,村里说要交就是要交,就算是国家政策不允许的你也没有办法。农业税全部采取现金的方式收缴,税收分春秋两季进行。

  当地的劳动力的流出和流入组织形式主要是靠这些打工人员自己的社会交往形成的,没有正式的组织形式,通常都是有活的时候相互通知,靠自己的关系,也靠自己能够吃苦耐劳诚实信用。

  当地农民每户年均收入800多元的数据应该是可信的,也代表了大多数的情况,但也有不少的农户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并且国家的救济和社会保障也亟需完善和提高。

  农户家境不好有一个很普遍的原因是家里有长期患病的病人,医疗费往往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包袱,因此农村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一个非常现实和紧迫的问题;另外,家里缺少劳动力,或者土地不多,只有山地却无川地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该乡的很多农户装有太阳能灶。经了解,向农户发放太阳能灶是属于县里扶贫的一个整体提升计划的一部分。西北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因此这一举动受到了农户的普遍欢迎。但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村的太阳能灶是免费发放,有些村还会另外向农户收取20多元钱的费用。还有些村子将太阳能灶的发放作为对农户的一项奖惩措施,只有按时按量完成税费,并主动配合村干部各项工作,与村里的关系较为协调的农户才有发放,而那些经常“闹事”,与村里对着干的农户是不可能有的。

  (二)税费改革情况

  税费改革在当地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很多项目比如乡统筹、村提留、教育附加费、屠宰税等都已经取消了。但是并没有减轻农民太多负担,因为限于当地的经济状况,在税费改革之前,当地并无太多的乱收费现象,因此,就调查的农户而言,基本上都觉得现在比以前好,然而在实际上这个在他们的生产活动中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影响。在1997年实行税费改革之后,农民仅仅需要交纳农业税(并且今年的农业税按照中央的政策和部署开始减少)和一事一议的防雹费(当地为了防止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用以筹措资金的一种费用)以及补给民办教师和村干部还有当地组织的护林队队员的口粮。大概每亩地20元左右(根据调查,各村的税费情况有一定的差异)。

  (三)负债情况

  尽管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但是在当地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当地几乎60%—70%的农户都不同情况的存在着负债的现象。当我们问及为什么负债时,他们告诉我们,他们买化肥需要钱,看病需要钱,孩子上学需要钱,有时候收成不好,家里没粮食也得去借钱买。信用社里的钱只借给有钱送礼或者有关系有头面的人,根本不借给穷人,一般普通人想借点款比登天还难。信用社不贷款给农民说是怕农民还不上,其实很多有钱人借了钱也还是还不上。

  因此大部分农民还是主要向亲戚朋友借钱,如果家里亲戚朋友有学校的公办教师,乡镇干部或者在外面做点小生意家境宽裕点的,借起钱来还方便一些;如果没有,那碰到急事想借钱也没地方去借。村里今年就出过没钱买粮又借不到钱而饿死人的事情。

  (四)农民购买力和支出结构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把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开支列为他们消费开支中的最大的一块(家里有病人的除外)。一般中等的农户年支出金额都在800——1000元,近几年来,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尤其是化肥种子的价格还在不断的上涨,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村里已经有人因为买不起化肥而是仅仅施用农家肥了。由于地少,种子的用量并不大,但是鉴于当地的昼夜温差大,覆盖种子的地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