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调查报告(精选6篇)
劳动强度大, 劳动报酬低。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的问题, 为了生计, 纷纷到城市去打工, 但由于大多数文化素质低、往往从事的是一些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不高、工资报酬低的简单劳动。据调查了解, 在一般建筑工地上打工, 每天的劳动时间长达10—12个小时, 甚至更长, 但其每天的工资只有20—30元。由此可见由于农村家庭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水平不高,其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的工作。
(三)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和其它生产成本的增加, 是制约农村家庭经济增收的重要因素。
为了维护好、实现好农民利益, 尽管政府部门对化肥、籽种和其它主要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 但由于受原材料价格的过快上涨, 致使化肥、农膜、农药、汽油、柴油等相关产品价格及运输价格快速上涨, 从而引起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 导致农民生产成本的增加,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六、促进xx县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对农村家庭劳动力的技术培训
我国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简单传统的耕作或只有从事传统的农业经验和技能,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要发展技术含量高、价值量大的农产品,农民必须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针对xx县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这一特点,要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就必须加强对农村家庭劳动力技术培训。通过各种培训,尽快帮助农村家庭劳动力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使他们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劳动力,成为种田的能手。要提高农村家庭劳动力农业技术水平,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建立农业技术人员责任制度,使市、县、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村指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第二,在农村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免费培养农村技术骨干,然后进行全面推广。第三,财政应加大对农业技术培训的投入,农民掌握致富技术后利于建立农民致富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对农村家庭劳动力的信息服务
制约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一是技术,二是资金和信息。市、县、乡(镇)各级党政组织应加强对农村家庭劳动力的信息指导,建立畅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其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因而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东西往往卖不出。为了减少其从事农业经营的盲目性,各级党政干部必须加强对农村家庭劳动力的信息指导。同时,各级党政组织应帮农民牵线搭桥,帮助农民建立畅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建立帮助农村家庭致富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
要增加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需要调整农业经营结构,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信息指导。但只有这些措施还不行,还需要建立保证这些措施得到真正实施的保障机制,这样才能使这些措施不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要使这些措施能够得到真正实施,必须建立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科技,增强农村家庭的增收实力,激发其创造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源投资。劳动力素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极为显著。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薄弱,使大批农村青年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和融入城市社会的机会。一方面,政府在支持九年义务教育执行力度的基础上,加大财政对农村文化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农业职业教育以及农技推广和信息交流等非正规教育形式,激励和帮助农民增收。当前,科教兴农的重点应该放在两个方面:培育、引进、推广良种,扩大农产品的门类,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在表现;搞好人才培训,把农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五)大力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家庭经济收入。
据我们调查了解,很多人之所以外出务工,是因为在家务农的收入太低,空闲的时间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浪费时间和劳动力。若我们可以在农村开办一些农产品或其他加工企业,使得务农空闲时间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的话,那么,将会改变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单一的现状,使得其既能务农,又能在本地务工,充分利用劳动力,大大增加农村的经济收入。同时,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不会只能卖“原农产品”,这样可以一举两得。
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略来完成农民增收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