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发展调研报告(精选3篇)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 篇1
XX年5月13日上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家庭规模小型化,两三口之家成为主要家庭类型。同时,家庭类型多样化,核心家庭占60%以上,单身家庭和空巢家庭不断涌现。父亲在育儿和教育方面的作用不足。在养老方面,老年人的护理主要依靠自己和家人,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很大。
据了解,本次调查涉及31个省(市、区)32494户,321个县(市、区)1624个村(居),人口184439人。
家庭人口
以2、3人为主
调查界定了家庭、住户和住户的概念。家庭成员包括共同生活的父母、子女和其他亲属;家庭户主要包括靠亲属关系共同生活的人,成员关系密切。家庭人口包括调查时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平均规模为3.35,其中农村家庭平均规模为3.56,城市家庭平均规模为3.07。家庭平均规模为3.02,其中农村家庭平均规模为3.14,城市家庭平均规模为2.84。家庭平均规模仅为2.72,其中农村家庭平均规模为2.79,城市家庭平均规模为2.63。
户数和户数主要是2和3。在家庭规模上,二人家庭和三人家庭分别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21.9%和31.7%。四五户排在后面,分别占21.0%和11.5%;一人家庭排第五,占6.4%,六人家庭排第六,占5.3%,七人以上家庭占2.2%。调查结果显示,2至3人的小家庭已经成为家庭的主流,4至6人的家庭比例低于小家庭,独居的情况也占一定比例。
流动家庭
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
家庭类型以核心家庭为主,占64.3%,直系家庭占26.2%,单亲家庭占6.5%,联合家庭占1.4%,其他家庭占1.6%。
流动家庭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模式的一种重要形式,17.2%的流动家庭与户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在流动家庭中,81.7%的二人家庭和84.7%的三人家庭共同抚养子女。流动家庭的平均规模为2.59。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所有儿童的35.1%,留守妇女占农村已婚妇女的6.1%,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的23.3%。
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所有儿童的35.1%,留守妇女占农村已婚妇女的6.1%,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的23.3%。其中,40.3%的50岁以上有子女的受访者是子女或配偶不住在自己家里的空巢家庭。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空巢率呈下降趋势。
失业妇女的比例为15.9%
本次调查16-59岁的家庭中,81.3%就业,3.6%退休,4.6%学者,10.5%失业。中国非农就业比例为53.0%,农业就业比例为28.3%。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城市还是农村,非农业就业的比例都高于农业。女性失业比例为15.9%,高于男性失业比例(4.8%)。城镇失业人口比例为13.2%,高于农村失业人口比例(8.8%)。
在接受调查的16至59岁的成年人中,失业率为4.8%,没有找到工作的人除外。女性失业率为5.5%,高于男性(4.3%)。农村失业率为5.4%,高于城市失业率(4.2%)。数据显示,XX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本次调查结果接近。
在已婚家庭中,77.6%有工作(或退休),3.9%没有工作,18.5%有工作(或退休)。
XX年有收入工作的老年人占31.9%,男性老年人比例为40.5%,女性为23.8%。农村老年人的比例比城市老年人(12.8%)高42.2%。
照顾孩子
爸爸在哪里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0-5岁儿童的主要照顾者是母亲,其次是祖父母;农村爷爷奶奶照顾比例高于城市。城市地区的祖父母和父母的照顾比例高于农村地区。然而,只有7.5%的人受到父母双方的照顾。在日常生活照顾过程中,父亲的作用不足。
这半年来,家里0-5岁儿童日常教育的承担者基本上和日常生活的照顾者是一样的,又主要是母亲、爷爷奶奶、父母。城市家庭母亲承担日常教育的比例高于农村家庭,农村家庭祖父母承担教育的比例高于城市家庭,父母承担教育的比例仅为11.7%,城市家庭高于农村家庭。
在0-5岁的儿童中,22.4%的儿童每周平均与父亲见面0次。14.4%的孩子平均每周与母亲见面0次,农村高于城市。相互相处1小时以内的母亲比例仅为父亲的1/2,相互相处4小时以上的母亲比例是父亲的2倍。一般来说,母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父亲多。
此外,调查显示,0-3岁儿童早期教育活动的参与率为46.7%,与儿童玩游戏是最受欢迎的早期教育形式。
独居的老年人
占老年人总数的10%
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同住的老人占41.9%。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面临更多的困难。28.9%的城市老年人认为目前养老没有困难,而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低13个百分点。47%的农村老年人认为钱不够花,42.3%认为自己患病较多,比城镇高10个百分点以上。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主要靠自己和家人。养老服务需求以医疗为主,社会化服务需求大。老年人接受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比例很低,城乡差别不大。老年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体检和咨询,约有27%的老年人接受过这种服务,其次是拜访医生、帮助做农活和陪护医生。然而,很少老年人得到这些服务,分别只有7.5%、6.8%和4.4%。
老年人的外部经济支持主要来自子女,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上比城市老年人更依赖子女。在住房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倾向于与子女同住。随着年龄的增长,名下有房产的老年人比例下降。60-64岁的老年人(或配偶)中有82.4%拥有房产,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已降至43.9%,这种现象在农村家庭中更为明显。原因可能是农村老人更倾向于把房子给孩子,以换取老年。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 篇2
一、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装配式建筑兴起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装配式住宅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美国、德国、日本、英国、丹麦和新加坡等国家目前都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完善的阶段。20xx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指出,未来应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20xx年3月2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到20xx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截至20xx年12月,装配式建筑涉及国家和行业规范、规程、图集共计16种,地方规范、规程、图集共计67种。20xx年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及《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等3部国家标准,用以规范国家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建设,《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已发布。
二、山东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一)装配式建筑发展推进与激励机制初步建立。20xx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xx〕71号文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xx年,建立健全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济南、青岛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其他设区城市和县(市)分别达到25%、15%以上;到20xx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形成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涵盖全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
20xx年1月,山东省出台《省级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对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奖励资金基准为500万元;对装配式建筑示范奖励基准为100元/平方米,示范方案批复后拨付50%,通过验收后再拨付50%,资金主要用于弥补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
(二)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初步形成。山东省初步建立了包括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在内的新型结构技术体系。陆续完成发布了《山东省(住宅)产业现代化推广应用技术体系》(第1号)、《山东省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推广应用技术》(第2号)和《山东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导则》等。
(三)装配式建筑试点初见成效。目前,全省先后公布了10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县)(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临沂、滕州、嘉祥、荣成、平邑)和5个山东省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县)(济宁、泰安、峄城、蓬莱、单县)、85个建筑产业化生产基地和73个试点工程项目。
三、淄博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20xx年4月20日,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贯彻鲁政办发〔20xx〕28号文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其中在用地、财税、金融等方面均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另外,各区县关于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细则正在积极制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