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能手事迹材料(精选26篇)
在世界赛场绽放光彩的铁鹰“女枪王”
20__年以来,小高多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级别的枪击比赛。为了在世界赛场上为国争光,每次面对新的赛制,新的规则,以及“精度”“速度”“力量”的全新考验,她总是迎难而上,用超越常人的坚韧和努力,在精度、速度、力量上不断突破,终成一代“女枪王”。
20__年9月,在第三届世界警察运动会的集训中,小高的右腿不慎被打中钢板靶反弹回来的弹片击中,当场流血不止。紧急送往医院治疗时,医生发现小高的小腿内留存有两块细小弹片,横穿肌肉,深度约2-3公分,要求她必须休息治疗。为了不影响比赛,小高承受着钻心的疼痛毅然选择按计划训练。
比赛中,她提前吃下止疼药,缠上厚厚一层运动绷带,由于止疼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导致她常会呼吸困难、头晕目眩,但她都咬紧牙关一次次挺了下来,并以女子个人第二的优异成绩出色完成比赛。
坚守一线的平安“守护者”
除了日常训练外,特警支队还担负着北京地区各大火车站的反恐处突任务。在庆祝建党百年华诞安保工作中,小高和铁鹰突击队其他队员一道在车站开展武装巡逻,并圆满完成了安保任务。
北京的7月酷热难当,尤其是下过雨后,便是“上蒸下煮”的桑拿天,可在车站广场,高梦妮和队员们依旧装备整齐,精神昂扬。虽然过往的旅客并不知道她是“女枪王”,但平安就在身边。怀揣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崇高使命,她把青春献给了给最热爱的公安事业,在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日子里,看着行色匆匆的旅客平安进站乘车,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技术能手事迹材料 篇25
作为守护一方平安的线路民警,他把青春梦想播撒在太行山脉。从警5年来,他扎根基层,埋头苦干,情系群众,把青春热情投入到为民服务中,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他就是北京铁路公安局神华公安处原平南站派出所青年民警小凯。
20__年,怀着对警察职业的向往,小凯通过国考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来到国家能源第二大通道朔黄铁路上的原平南站派出所。这里线路条件艰苦,桥隧相连,沿线放牧户多,存在线路安全隐患。
为此,他坚持每天和同事徒步开展线路安全巡查。每次巡查,他都要背上一个工作包,里面放着工作手册、安全宣传页等物品,发现线路隐患及时督促铁路部门整改,随时随地向途经村庄的群众开展线路安全宣传教育。
炎炎夏日,走在地表温度将近50度的铁轨旁,不一会儿就会汗流浃背。深冬夜里,山间寒风阵阵,他和同事认真仔细地检查每一段线路,睫毛上很快结了一层白色的薄霜。载有煤炭的列车驶过,身上洒满煤灰。深夜里,两只手电筒的光柱沿着铁路线慢慢前行。
线路安全,群众平安都是派出所日常工作的重点。20__年5月,小凯在线路安全巡查时发现一名身着校服、中学生模样的男孩在铁路外徘徊,这引起了小凯的注意。通过耐心地询问,男孩说自己是一名中学生,因开学后不适应学习环境,心情不好就选择了出走。看着男孩又累又饿,小凯先把他带到了派出所,为他准备了水和午饭,又通过男孩提供的联系方式,联系到了他的父母。不久后男孩父母赶到了派出所,母亲看到孩子安然无恙,激动地哭了出来,拉着小凯的手说:“真是太感谢你了!幸亏有你的帮助,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了。接到你的电话时,我们都不敢相信孩子竟然走了5个小时近10公里来到了铁路附近。”
作为派出所的团支部书记,小凯注重发扬“雷锋精神”,多次组织青年民警深入辖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神山敬老院地处山西省定襄县,距离辖区非常近。5年前,当小凯第一次走进敬老院,便和老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敬老院是刚刚成立,各方面条件尚未完善,他便与敬老院负责人协商,成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帮扶内容从照顾老人们生活到帮助老人们学习,从为老人义务理发到为大家进行法制安全宣传,从单一到丰富,从固定时间到逢休息必到,在日积月累中,小凯和老人们互相成为对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年来,神山敬老院先后搬迁两次,人员也从十几名扩大到几十名,派出所也先后有十几名民警调动,但即便如此,敬老爱老一直作为派出所传统,传承至今,已先后有18名民警和32位老人结成帮扶对子。
寒来暑往,秋去春来,一趟趟重载列车从太行山间的隧道平安驶过。小凯和他的同事们日复一日地守护在此,挥洒着青春汗水,践行着青春担当。嶙峋山石间,点点野花烂漫,在山风中向阳怒放。
技术能手事迹材料 篇26
中共党员,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工务段钢轨探伤车间探伤工,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全路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他业务精湛,练就了一双探伤钢轨的“火眼金睛”,没有出现一次漏检错判;他坚持创新,用一项项技术新成果提高现场伤损检出率和数据回放质量,还带出了一个探伤领域的“种子团队”。
扎根探伤一线二十载,在管内近20__公里的铁路线上留下了坚实的奋斗足迹和感人的励志故事——他,就是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工务段钢轨探伤车间探伤工。
勤学苦练终有所成
一上班就和钢轨打上了交道。20__年2月,他从线路工调整到探伤工岗位。刚开始干钢轨探伤的时候,他认为这份工作就是一天到晚推着探伤仪走走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然而一周后,就改变了这种看法。时至今日,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在包兰线暖泉站进行探伤检查,师傅胡高云推着仪器作业时发现显示屏有疑似伤损波形,随后就停下来反复校准查看。经过判断,那是一处钢轨内部核伤。“真是太神奇了!”亲眼见证了整个过程,并对这个发出“嘀嘀嘀”声的探伤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玩意真厉害,只要从钢轨上推过去就能发现钢轨里面有没有伤损,而这些伤损几乎都是眼看不到、手摸不到的。”回忆道。
从那以后,立下了“干活不怕累、学习不言苦、技术不服输”的铮铮誓言,每天跟着师傅学、对着书本啃、现场反复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请教。只要有时间,他就推着探伤仪在练功场里一遍遍实作、一遍遍练习,查看波形图,反复对比,不断总结伤损钢轨出波规律,准确判断伤损等级。短短2年时间,他记满了3本5万多字的学习笔记,成长为探伤领域的行家里手。他随身携带的背包里,有好几本探伤业务书籍,已经被翻得掉页卷角。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__年,参加全段探伤工技术比武,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也是工作以来参加技术比武获得的第一份荣誉。这份荣誉更加坚定了他钻研钢轨探伤技术的信心。现场作业中,他不断研究总结伤损波形特点,最终摸索出自己的一套伤损判定办法。凭借这套“秘籍”,先后在20__年铁路局探伤工职业技能竞赛和20__年全路工务系统钢轨探伤职业技能竞赛上夺冠。
“那时候连做梦都是在看书背题,虽然非常累,但是充满了动力。”回想起当时备赛时经历的严格训练,不禁感慨道。
之所以能够练就“火眼金睛”,其秘诀主要是细心、细心、再细心。一次在包兰线作业时,探伤仪显示出一段可疑波形,作业人员误认为是螺孔不规则引起的回波,却坚持拆卸观察,结果发现第一螺栓孔至第二螺栓孔间有25毫米长的裂纹,及时防止了一起重大漏检事故。一次在定银线作业时,发现一处异常波形很微妙,于是果断停了下来,经过十几遍反反复复地检测,最终发现一处2平方毫米的钢轨内部病害。
就是这样,在每一个作业环节都十分谨慎认真。他及时归纳总结作业要领并运用到实践中,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伤损。正因为如此,创造了一系列“传奇”,例如发现过2平方毫米的缩孔和1.5平方毫米的气孔。全段探伤工纷纷为之折服,再小的伤损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他成了xx局集团公司响当当的“钢轨神探”。
攻坚克难超越自我
20__年初,工务段党委成立了“探伤工作室”,这让既感到无比荣耀,又深深感到了责任和压力。因为他知道,他的奋斗目标绝不仅仅是掌握过硬的探伤业务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带领一个团队,结合现场作业实际,对现场安全生产难题进行精准研判和技术攻关。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探伤工作室”成员单金慧回忆说,20__年6月,在局集团公司首台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车投用前的测验任务中,和同事们经过连续60天通宵达旦的钻研摸索,硬是“驯服”了这辆百万级“豪车”,并提出了13条优化建议,均被生产厂家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