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1篇)
同时,对于行业商会和行业龙头企业,我们建议他们从如下几方面迎接大桥时代的到来:
1、制定完善行业规划,为接轨上海、融入苏南留足空间。抢抓大桥开通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主动地接轨上海、融入苏南,努力在新一轮发展竞赛中争取主动、赢得先机,不断拓展开放开发的新局面。
2、更加主动接轨上海。注重发挥大桥的预期效应,开展富有影响的招商活动,与知名中介建立良好的招商合作关系,寻找成熟的合作项目。借力上海,加大自我宣传推介和项目招引力度。一是宣传上依托上海。二是活动上立足上海。以办会招商、专题招商为重点,在上海开展高频率、宽领域、多层次的招商推介活动,不断扩大海安在沪的影响力。三是招商上链接上海。锁定上海这一项目信息来源地,充分发挥海安的区位和产业优势,继续强化驻点招商和中介招商,主动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的软着落。
3、更加突出企业间合作,联合出海。通过行业商会形成产业链分工协作机制、利益平衡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减少内耗,形成强势,参与新一轮的资本竞争、市场竞争。
4、加强与上海、苏南行业商会的联系,加快友好商会建设步伐,使行业商会成为大桥时代板块建设的主力军。
5、龙头企业要舍得拿出成熟的项目吸引外来资本,实现“共享共赢”。漂亮的姑娘先出嫁,用优质资产引来优质资本,壮大企业实力,做强板块经济。
海安作为南通北大门,应当以大桥建成通车作为新的“起跳点”,在着力营造“大桥经济”的进程中,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总体达小康、建设新海安”的宏伟目标。
经济调研报告范文 篇4
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农业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理论界和学术界也很关注河南农业发展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马列所邓小平理论研究室,对河南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尤为关注。20xx年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研究》课题组,将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形式列入重要研究内容。此后课题组注意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遂成立《河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前景》课题小组,曾多次与河南省漯河市驻京办、新乡市驻京办联系、座谈。
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农村富起来容易,贫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农业就完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高瞻远瞩,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为了调查和研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状况,20xx年9月17—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马列所邓小平理论研究室组成的'《河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前景》课题小组一行5人,赴河南豫北、豫中进行了为期14天的专题考察。走了3个县(新乡县、临颍县、巩义县);5个镇、乡(新乡县小冀镇、七里营镇,临颍县城关镇、杜曲乡,巩义县竹林镇),访问了11个村庄及村办集体企业,例如,小冀镇东街村及京华实业有限公司、中街村及中联总公司、太行振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七里营镇的刘庄村及华星药厂(该厂为我国肌苷生产最大厂家和生产青霉素第三大厂家,拥有8个分厂)、龙泉村及龙泉集团公司、刘店村、南辛庄村及新亚集团公司;临颍县城关镇的南街村及南街村集团公司、杜曲乡的北徐村及北徐集团公司、龙堂村及龙云集团公司;巩义县竹林村(现为竹林镇)。此外,还考察了一些村办学校、文化大院、卫生院、幼儿园、养老院等。调查组深入农田、车间、农户,先后访谈过40多名县、镇、村级领导、农民企业家、农户、村民和当地居民,还分别与数名带头人(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九代表等)座谈。
调研活动结束后,课题组分析和总结调研材料,经过多次讨论,形成以下六个方面内容的调研报告: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前景;
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五、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
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经济调研报告范文 篇5
一、调研情况及选题考虑
10月9日,我到了围绕“如何优化产业布局,壮大美丽经济”进行了走访调查。召开了3个座谈会,访谈了12位群众。同时,我还前往了农业农村局,咨询并查找了一些资料。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是首要前提和要求,因此必须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发挥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所以,我的选题是《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20xx年以来,我县引进3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10多个,建设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1家,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公益型经营组织和农业经济联合体达1100多个,创建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4家。种植花卉苗木2万亩,中药材4万亩,茶叶6万亩,果木林22万亩,油茶22万亩,特色水果0.4万亩,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形成了以特色水果、彩色花卉、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并与全域旅游相结合,先后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6个。
三、走访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查找到了一些不足
一是产业优势不够突出。我县农业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农业收益低,现有3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里面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的较多,从事精深加工者较少。二是科技创新不够活跃。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能力不足,缺少精深加工的技术和设备,只能维持在低层次的.农产品初加工层面上,加工层次低下,加工增值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三是中介组织不够完善。我县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四是利益联结不够牢固。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多数是按合同方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属于松散型关系,缺少健全的履约保障机制,双方很难自行建立稳定的、有信用的合作关系,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
四、改进思路解决问题的思考
通过走访调查中的座谈、询问群众及我自己的思考,我建议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有:一是突出科技创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增加科技开发投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大现有企业的改造升级力度,采取强强联合、同业整合、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组团发展。二是突出园区建设,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坚持以优势产业为基础,突出区域特色,合理布局,按照“培育一批、壮大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产区集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向“精、特、深”方向发展。立足优势特色农业资源,加强园区建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突出体制创新,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成熟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因地制宜、因企制宜、推广农业产业化多种组织形式,形成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联动型、基地带动型等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态势。引导龙头企业建立一个基地,对接一个合作社,打造一个优势品牌。四是突出资源整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利用好已经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体系,规范交易程序、开展各类涉农产权流转交易的信息发布、组织交易和鉴证等服务,逐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水面经营权、经营性集体资产租赁权和农村集体林权流转进入市场交易,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市场化流通。五是突出服务保障,提升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运用国家、省、市各级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在资金融通、税费减免、股票上市、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得到实惠。同时,进一步加大扶持的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保证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对主导产业带动能力强、产品出口带动能力强、直接带动农民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资本支持。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资金,重点用于龙头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技术升级补贴和品牌培育奖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