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通用34篇)
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篇1
近日,由山东省东营市政协牵头,东营市海洋与渔业、科技等部门联合进行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结束,形成了《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总结东营市海洋经济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报告》指出,20xx年东营市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拉动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海洋渔业快速发展,海洋工业初具规模,海洋服务业逐步提高;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港口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建成了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液体化工品集散地;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高,目前已获得大批科研成果;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但该市海洋经济也存在着规划体系不够完善,海洋经济总量小、质量不高,海洋经济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六条建议: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构建“三区两带”发展新格局,规划建设功能区,强化海洋功能区划的控制性作用;统筹陆海一体化发展,促进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发展海洋渔业,优化提升海洋化工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加快推进海洋旅游业。
三是坚持科技兴海,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海洋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海洋承载能力。
五是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
六是制定配套措施,加大保障力度。
目前,该市正在积极酝酿《关于加快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意见》,以促进全市海洋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篇2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委在章岳定副主任的带领下,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对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区农业局、区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以及转塘、留下、三墩、双浦等镇街和近20个行政村,深入基层开展座谈交流,广泛听取了包括区人大代表在内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紧紧围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农村集体经济保持稳步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过预定的工作目标。
(一)加大财政补助力度。
建立村级运转财政补助机制,20xx年开始连续8年对行政村实行运转补助,累计投入金额1、36亿元,有效确保了行政村的正常运转。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长效管理和农村河道保洁的经费保障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河道路网环境卫生清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利等基础设施长效维护,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了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积极落实保障“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0xx年安排资金856万元支持11个村级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加快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延伸,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实施农村环境整治。
20xx年开始,区政府制定实施三年美丽乡村行动计划,20xx年对龙坞茶镇10个村实施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整治建设,20xx年又启动周浦片5个村、三墩镇2个村的全域化美丽乡村建设,周浦、袁浦小集镇综合整治也带动了三阳等7个村的整治建设。农村地区的环境面貌、设施配套和道路交通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壮大集体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开展农村土地流转。
从今年年初开始,在三墩、双浦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累计流转土地约2.52万亩,并已引进两家规模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通过现代产业园的引进带动,将提升村集体建设用地和现有房产的潜在价值与经济收益,为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渠道。
(四)启动整村连片搬迁。
近年来,区政府花大力气、大手笔对双浦、三墩部分行政村实施整村搬迁,着力通过引进大项目、大平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西湖大学、云谷产业园、云谷国际公学等项目已经确定落户山联村和双桥村,铜鉴湖景区打造和双浦新区建设将覆盖铜鉴湖村、浦塘村等。通过整村搬迁后大项目的引进,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当前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比较突出,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部分村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收支难以平衡;村集体负债,“刚性”支出在不断增长;增收来源乏力,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化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收支难以平衡。
20xx年全区36个行政村村集体可分配收入约6292.9万元,平均每个村约174.8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下有3个村,最低的双浦桑园地村25.1万元。50万元至100万元有10个村,100万元至200万元有8个,200万元至300万元有12个,300万元以上有3个,最高的留下东穆坞村732.02万元。20xx年村级集体总支出约8842.03万元,村均支出约245.6万元,27个村出现财务赤字,合计赤字总额3132.5万元,平均赤字约87万元。20xx年区级财政投入村集体补助资金4298.48万元,平均每村获得补助收入约119万元。依靠较高的财政补助收入,大部分村基本实现收支平衡,但绕城等10个村仍收不抵支。预计20xx年全区36个行政村可分配收入相比20xx年有所降低,约为5507万元,但总支出较20xx年将出现较大增长,约为9839万元,预计将有33个村出现财务赤字,合计赤字金额4332.4万元,其中21个村在加上补助收入的情况下仍收不抵支。
(二)村级集体组织“造血功能”相对不足,收入来源单一。
一是政策因素对村集体收入影响较大。房屋、土地租赁收入普遍为各村集体的主要收入。但随着近年来土地、规划等政策的调整与收紧,原先部分村“打擦边球”搞违建提高集体收入的行为难以为继,部分村集体收入出现断崖式下降,甚至出现负债难还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了村集体组织的正常运行。
二是保值增值缺乏有效途径。大部分村拓宽经营渠道发展的能力不足,自我营收能力较弱;有些村有资金却因缺乏有效投资的渠道和方向,难以实现资金向资产的转变。
三是项目落地较为困难。根据《杭州市区村级留用地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村集体可预支15亩留用地指标,但该指标绝大部分村都未能落地;双浦地区被划为杭州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各村在土地利用、开发建设、招引企业等方面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村集体经济发展难度极大。
(三)村级集体组织“刚性”支出逐年增加,村级运行压力增大。
一是村级日常支出负担加重。村集体经济除承担村组织的管理运转费用外,还需要承担本村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和公益福利事业的供给,各项开支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部分村因账上无钱导致村干部工资长期无法发放的情况。20xx年36个村总支出较20xx年增长约10.1%,预计20xx年较20xx年增长11.3%。
二是长效管理支出大大增加。美丽乡村建设后,村庄环境面貌大大改善,而需要开支的公益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环卫保洁、路灯电费等费用也大幅度上涨。据了解,转塘外桐坞村的长效管理费用支出从风情小镇打造以前的每年41.5万元上升到20xx年的156万元,是原来的3.7倍;三墩2个村美丽乡村建成沥青路面24万方,公共绿化面积25万方,庭院河道绿化35.5万方,路灯1746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38个,仅靠村自身将难以维持长效管理的费用支出。
三是村级债务负担过重。20xx年共有25个村背负债务,累计负债7972.2万元、村均318.8万元。沉重的债务也带来了高昂的利息支出,如转塘何家村债务总额1000余万元(含部分预付款),每年利息支出需50余万元,但其年可分配收入也仅约50万元。
(四)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不够完善,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
一是村集体资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村撤并后存在“并村不并账”问题,村里大部分经营收益仍归老村(组)所有,新村村集体大多无经营收入,只能靠补助收入维持村级组织运转,要想发展集体经济更是“小马拉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