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三八红旗手的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精选34篇)
二是当学生生活上的保姆。12、13岁远离父母的初一新生,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一下子陷入了举目无亲、孤独无助的新环境中,使他们对生活感到茫然。他们离开家门,背走的不单是行囊,更是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希望。尽管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尽管有的学生自信心不足,尽管有的学生有一些不良行为,尽管有的学生经常犯错误,老师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以博大的胸怀,以极大的耐心,想尽各种办法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学生病了,悉心照顾;衣服开线了,帮着缝补;孩子想家了,关心安慰;情绪波动了,耐心调节;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们感受“家”的温暖,使学生们安心的学习,健康的成长。孟祥云同学夜里突然肚子疼,父母在外地工作,班主任郭华云亲自把他送到医院,并亲自守护身旁到天亮,家长感激的说“把孩子放在这所学校我们放心”
三是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中学生正处在心理上要实现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依附长辈到独立自主的飞跃过程。这一时期,学生在生理上进入发育高峰,心理上却形成了一片“空白地带”。再加上所学功课日渐加深,负担加重,因而,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她们充分发挥女同志细腻、和蔼、可亲的优势,与学生交朋友、谈理想、教授人生感悟,使他们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特别是对问题学生,她们不歧视、不放弃、千方百计做好转化工作。一班刘家林同学厌学,辍学回家,班主任刘秀芬及全组教师多次去她家,与她谈心,做耐心的工作,她终于被老师的做法感动,回到学校。在学校秋季运动会800米赛中晕倒,刘老师亲自背着她去医务室,给她喂药,买饭,她感动的说“不上学就对不起老师”。此后学习成绩提高很快,老师的工作得到家长的称赞,她母亲亲自为学校送来锦旗,以表对老师们工作的感激与肯定。
三、她们是一支乐于奉献的集体
教师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主导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老师们的工作热情至关重要。三年来,她们通过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13位老师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主动献计献策,积极勤奋工作,愿把自己的满腔热情体现在爱岗敬业上,奉献在党的教育事业上,落实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上。她们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有一位教师被评为县级优秀党员,一位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两位教师被评为三育人先进个人,一位教师被评为百优教师,一是以身作则。该组朱秀连、王艳霞等三位组长和共产党员们,虽然有与其他女同志共有的困难,但他们大胆的喊出向我看齐的口号,带头实干,处处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年级组长孩子正在学习的关键时刻,爱人在外地施工,家中事情多,她克服了自己的困难,主动替孩子病了或者有其它事情的老师看自习,曾一周连续在学校替老师值班。自三年级秋季开学以来,她持续感冒,多次在工作的间隙时间输液,有一次在学校里强烈头疼、呕吐,被送到医院输液一夜治疗后,第二天随及上班,没有因为身体有病请过假。在她们的带动下,老师们都千方百计克服自己的困难,积极努力的工作。白素铃、刘艳丽、王玉芳等老师,需要照顾孩子;杨学艳、胡玉茹老人住院、孩子生病,家中事情多。但是从没有因为自己事情耽误上课。
二是严于律已。老师们都做到,要求学生们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脚踏实地,认真履行职责,勤勤恳恳为学生服务。梁仕慧、郭华云、霍立英、刘秀芬四位班主任,服从领导,顾全大局,以校为家,在平时的工作生活学习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尽心尽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老教师胡玉茹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公公住院,儿子患病,丈夫是民警,工作无规律,家庭的负担几乎全部落在她肩上,但从没有因自己私事耽误一节课。
三是和睦相处。大家真诚相待,团结协作,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以大局为重,以学校利益为最高准则,不计较个人得失,较好地处理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老师与老师们的关系、老师与领导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大家的真诚换来了老师们的信任,那就是凝聚力、向心力、工作爆发力的增强。王艳霞老师是该年级组最热心的一位老教师,谁有什么困难,什么需要,她都义不容辞地伸出热情之手。
四是甘于付出。刘秀芬老师由于工作需要,中途接受九年级班主任工作,教师的责任感使她将感情的天平倾向于学生,孩子仅4个半月便放弃母乳喂养,毅然挑起九年级(1)班班主任重担,使该班各方面工作都很出色。梁仕慧老师不计较得失,不辞辛苦,哪里有困难她就出现在哪里。霍立英老师幽默稳重,柔中带刚,学生非常喜欢她,具有很强的亲和力。郭华云老师教学管理有方,不仅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还经常向大家介绍经验。
巾帼三八红旗手的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篇7
北京大学从1898年建校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中,北大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北大不仅发展成为世界名校,在国际上享有非常高的声誉,还是我国的顶尖学府,成为我国学子梦寐以求的大学。
北大人才辈出,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文明和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优秀学子也成为北大的骄傲。我们就来认识了解一位让北大引以自豪的学子,她就是胡海岚。
1973年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的胡海岚,虽然现在已经46岁,但她的实力和颜值却是双爆表!曾拿奖拿到手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是第12届IBRO-Kemali国际奖的获得者。这个奖项是1998年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IBRO-Kemali)基金会设立的。旨在表彰全世界基础与临床神经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45岁以下科学家,每两年才能评选出一位。从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奖分量有多重,想要获得有多么难。
由于IBRO-Kemali国际奖设立以来,初次颁给北美和欧洲以外的科学家,胡海岚也被称为“亚洲第一人”。有些人可能会问,她是凭借什么研究成果获得这项大奖的呢?原来她的科研成果,为全球3.5亿抑郁症患者带来了希望和福音。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披露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根据估算,目前为止中国泛抑郁人数逾9500万。
正是因为她取得了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才能获得此项大奖。胡海岚能够取得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既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学校和老师的培养,也离不开她个人的勤奋努力。
胡海岚从学生时代起不仅是“学霸”,还是男生心目中的女神,属于颜值和才华并重,着实让人羡慕。当然,容貌来自于天生,成绩却源于她的勤奋努力。所以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成为同学们中的佼佼者,更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她在杭州二中读书期间,还获得了全国物理奥赛一等奖,这个奖的获得也为她拿到了打开北大大门的钥匙。
后来,胡海岚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学习,她在北大求学时,收获了很多,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出色。她从北大毕业,获得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学士后,又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深造。20__年,获得该校的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20__年到20__年期间,她先是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Julius Zhu博士的实验室工作一年,之后又在冷泉港实验室Roberto Malinow博士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大家原以为她会留在国外发展,没想到她在20__年时,舍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选择了为国效力。她先是进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工作,担任神经环路与行为可塑性研究组组长。20__年时,加入浙江大学,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
胡海岚回国后,曾主持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还作为骨干参加了科技部973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研究等科研工作。她致力于人的情绪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社会等级的神经基础等方向研究。胡海岚团队的研究,被认为解决了“世界性难题”,推动了人类抗抑郁药研发步伐。
这位北大“女神”让全球3.5亿抑郁症患者看到了曙光,她取得的科研成就实在令人敬佩。同时,她也是北大的的骄傲,为人类造福的“女神”。她在国外学有所成以后,能够舍弃丰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国效力,这不仅说明她淡泊名利,心系国家,还没有辜负国家对她的培养。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大家爱戴,我们更应该为拥有这样的科学家感到骄傲和自豪。与此同时,我们也相信在这些科学家的努力下,我们的国家会变得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