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习报告的范文内容(精选30篇)
会计实习报告的范文内容(精选30篇)
会计实习报告的范文内容 篇1
在本周的实习过程当中,单位实习指导老师教会我如何发放工资。她先把工资取回来,让我直接到车间中去发放。本以为这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啊。因为不要自己去计算,所以觉得很容易,会很快就完成。
实习心得和体会
整个发放工资的过程我感觉好像是在打仗,这个人还没有结算完,下一个又在那边催。同事们焦急的等待着工资的发放,好像再慢几分钟就会少很多钱。因为我是新手,对整个厂的人员情况并不熟悉。所以就要求我根据他们的名字在工资单上慢慢的寻找对应的人,而且同一个车间出现两个同名的人,所以发放过程当中还发生弄错对象,工资发错人。因为同事们的理解,所以事情很快的解决。发放工资的时候,还要计算着自己所发放的钱的“零”和“整”的情况,第一次发放没有注意,一开始把所有的零头都找光后面还有几个车间的人,只好麻烦人家去找别人借钱以“零”换“整”。而且一开始把所有的一百的整钱发的差不多没有,最后发放的是管理阶层人员的工资,基本上大家全是整数,但却只好用五十来代替,惹的大家“怨声载道”。还有就是有的同事不止做一份工作,所以她应有两份工资可拿,但我自己不知道多亏旁边的指导老师的提醒才注意到。所以小小的发工资的工作却还存在很大问题,这是从课本上学不到的。
存在问题
1、没有搞清楚人员名单,把同名的人的工资发放错误。
2、没有注意到发工资时应该有所规律,导致最后零头和百元大钞发放光,使得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最后拿的是五十、五十的。
3、 没有搞清楚有些同事干两份工作,所以有两份工资。她们的工资是分开来抄的,发放的时候应该一起给付。
经验教训:
1、发放工资之前先要看清楚有无人员同名同姓,分清楚究竟每一份工资对应的该发给谁。
2、要事前看一下有无员工是干几份工作,他们的工资在发放之前应该先汇总好,方便于发放。
3、 发放过程当中要合理的分配工资的“零”、“整”情况,尽量避免最后全剩下五十、五十的单张或在发放过程当中把其中的一种发光。
会计实习报告的范文内容 篇2
暑假期间,我有幸来到中国工商银行XX县支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会计实习,学到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受益非浅。下面是我对银行储蓄存款实名制进行的一点简单探讨。
一、储蓄存款实名制的含义
储蓄存款实名制是指居民在金融机构开户和办理储蓄业务时,必须出示有效身份证明,银行员工有义务给予记录,并要求存款人在存单上留下自己姓名的制度。其根本宗旨在于有效保护个人利益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促进金融体系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进行,保证个人金融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
我国建国五十年来,储蓄存款制度一直实行的是记名(虚名)储蓄制度。其记名可以是真名、假名、代码亦可以是亲友的名字。特别是活期储蓄,银行只认存折不认人,只要取款人提供存折出示印鉴或输对密码(由取款人开户时约定)银行即按折付款。储蓄存款实名制是发达国家早已实行的一项金融制度,也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的金融制度。
二、为什么要实储蓄存款实名制
我国现行的`储蓄存款记名制可以说从源头上造成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已经妨碍改革开放的进程,到积重难返的地步。
1、储蓄存款加快增长现象下掩盖触目惊心的社会财富转移。截止1999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储蓄存款总额(本外币全折人民币)达6.3万亿元。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1987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3073亿元,1992年突破1万亿元,1994年突破2万亿元,t995年突破3万亿元,到1998年末更是达5.3万亿元,而仅仅半年,1999年6月末已达6.3万亿元。1992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虽然走上快速增长的通道,最高的年份是1992年的14.1%,最低的年份是1998年的7.8%,从92年到98年,算术平均数也仅10.76%,gdp的增长与储蓄存款增长不同步,这说明两点,一是国民收入的分配过份向个人倾斜。二是有些个人收入已经不来源于国民收入,而是直接来源于国有资产的流失。
2、税收征管困难,偷逃税款严重。纳税是公民的义务,但在现实条件下,能偷逃税赋成个人的本事,对不少财务管理人员来说,逃税倒成其义务,我国个人所得税规模占人均gdp的比重大约在0.28%左右,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2.1%,税源流失过多,根源在于我国的现行储蓄存款制度根本无法支持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监管,而存款制度的不完善,不利于建立公民的信用体系,不能明确个人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无法通过税收杠杆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使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
3、使我国的相关调整政策无所适从,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比如,针对我国内需不旺、消费疲软的状况,国家出台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如连续下调利率、鼓励消费信贷、征收储蓄利息所得税、增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刺激教育消费等等,但这些政策实施效果很不明显,为什么?因为储蓄存款记名制掩盖贫富差距,立法和行政机构很难对症下药,对少部分暴富阶层的人士来说(据非官方资料,这部分仅占存款人数7%的阶层控制约60%以上的储蓄存款总额),收入只是数字的增加减少,钱对他们来说几辈子也花不完,该有的都有,因此他们对刺激消费的政策很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