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进教师的个人事迹材料(精选32篇)
四、潜心练好“内功”
曾老师深谙“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道理,执教之初,尊重老教师,虚心学习,同时刻苦钻研语文、数学教材和教学方法,潜心练好“内功”。当时乡村缺少教辅资料,不得不利用周末时间到50多公里外的县城收集。不断摸索,厚积薄发,他终于总结出“以大带小、动静搭配”的教学模式,原来沉寂的课堂变得活跃了,原本害羞的孩子在他的鼓励下变得勇于展现自我了。同时,曾老师注重素质教育,教学生把知识变为能力,把寓教于乐、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等方法融入教学实践中。“曾老师教得很灵活,我们学得很快活。”这是学生的评价。
五、“春泥”更护花
“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曾老师这样说,也这样做了。x小学生源自11个自然村,这些自然村都是群山环抱,山高路陡、溪流众多。每逢风雨天,曾老师最为艰辛。这事要从30多年前说起。有一次,下大雨,有部分学生没带雨具,这时曾老师就领着孩子们到店铺里去买雨具。就在去店铺的路上,雨越下越大,他很不放心,想想还是把孩子送回家比较安全。后来,他用了1个多小时才把孩子们送回家,家长见了非常高兴,极力挽留他在家吃饭,他婉言谢绝了。
以后每逢刮风下雨,他都惦记着孩子们。最让他惊心动魄的一次护送是刮台风下大雨。那次有8个学生,撑着伞,要过一条长度一百多米的小道,而下面是万丈深渊。一阵风刮过来,学生吓得抱在一起,曾老师立马叫学生放掉手中的伞。为了学生上学的安全,他坚持凌晨5点多就起床,披蓑戴笠,手执手电筒走在泥泞的山路上,走到离学校4公里外的古坎自然村,护送孩子上学,和孩子们在滑溜的山路上行走。到了小河边,他手拉大些孩子,肩背小个子孩子,一个个安全把他们护送过河。放学后,再把孩子们安全送回家后,自己才摸黑回到家中。为此,他不知摔伤过多少回,妻子不知为他操过多少心。
因上学不便或家庭贫困等原因,孩子辍学是山区学校的一个顽疾。“一个也不能少,不能让山区的孩子再当睁眼瞎。”曾老师对自己说。为了此,他自掏腰包给贫困孩子上学。有个村民,家里穷,眼见孩子已经到读书年龄,他着急找上曾老师。曾老师二话没说,当场掏钱给家长交学费。至今,他还资助着这家的另一个读四年级的小孩。
不管学生家多远,只要有想要辍学的,他就天天去家访。x村村委会主任赖金山常说:“为了让辍学的孩子重回学校,曾校长不知踏破了多少双鞋子,翻越了多少山山岭岭,趟过了多少小河溪流……”
碗尾自然村的林德辉,读小学三年级,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曾老师三番五次步行3公里多山路到他家做家长思想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家长最后同意林德辉继续上学。林德辉重返校园的那一天,曾老师从微薄的工资中为他垫付了书杂费,并一直资助他到小学毕业。曾老师每学期都要为一些交不起书杂费的学生垫交钱款,至今仍帮助着10多位学生。
山里家长外出打工的多,他们最担心、操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曾老师急家长所急,想家长所想。在学校还没扩建时,曾老师住在学校,就让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住到他的宿舍里,他把这些孩子看成自己的孩子,与他们同住、同吃。现在,在上级的关心下,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有学生专门的宿舍、食堂。曾老师同样把这些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儿女们一样看待。他住在学校里,晚上在学生休息时,小孩年纪小,他半夜2点,总是准时起床为学生盖被子。为了让这些学生住得安心,他带头与老师们一起,轮流与学生住在同一个宿舍里,嘘寒问暖,让这些留守儿童虽离开父母,也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学生生病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到位,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亲自为他们喂药,请医生诊治。对这些孩子的学习,曾老师也是特别的关顾。外出打工的家长们说起x小学都十二分的放心。不仅如此,邻乡的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也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国强乡三五村的赖志宏夫妇外出打工,闻讯,也将孩子赖朝辉送到这所学校,我们问他时,他说:“我很放心,孩子在这所学校住得很开心,我一个多月回家后才接孩子回去,孩子年纪这么小,一住一个多月,我从没再操心过,我真感激曾校长。”
20xx年,私立学校慕名高薪要聘请他,他婉拒了。曾老师说:“一想到山区那些可爱的孩子,看到孩子们那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眸,想到了家长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我应该属于山区的孩子。尽管家人会有怨言,总会理解的!”
“咱山里人的好老师!”山里人的语言很朴素,但正是他们最真的心声!
关于先进教师的个人事迹材料 篇23
1983年9月,带着青春的无限激情踏入三尺讲台,转眼已经28个年头,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用真情和爱心浇灌一颗颗幼苗,每天早早到校,巡视教室,查看每一件事情,关注每个学生。不仅教育他们做好每件事情,学好每门功课,还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几十年如一日,播撒爱的种子。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做到当天日事当日毕,给学生做好榜样。对学生严格要求,关心他们并不溺爱他们,对的表扬,不对的绝不姑息,及时批评帮他们改正,并利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998年6月毕业于江苏省东台师范学校,同年8月进入三灶中心小学工作。李根龙同志热爱教育事业。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在教学上,他努力钻研新课程理念,在打造有效课堂上下功夫,今年5月,在县赛课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在教育工作中,他满怀爱心,乐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尤其是对待后进生,他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他还能创新学校少先队工作,引导队员争当“四好少年”。x年被评为“盐城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在1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同许多普通教师一样,从事着最平凡的工作,既没有震撼人心的举动,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他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总是能够关心、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对学生爱而不溺,严而有格,一视同仁。善于发现顽皮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不挖苦、不讽刺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实钻业务、投身课改。作为一名教师,他没有在过去的成绩上停滞不前,而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教学上他认真备课上课,开动脑筋实钻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迎难而上、步步踩实。走近他,你会发现,他的工作作风就是无论做哪一项工作都是脚踏实地、尽职尽责,都是高标准严要求。每一步都是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他把自己学到的经验与学校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促使班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关于先进教师的个人事迹材料 篇24
三尺讲台,一颗爱心。放飞希望,乐此不疲。这就是Xx老师从师十几年来的真实写照,又是他的执着追求。
镜头一:2019年5月,省级赛课现场,年青的执教着《恐龙》,他从从容容,入情入景,师生互动连连……
镜头二:2019年5月18日,县电视台《师德风采》专访,面对镜头两眼炯炯,落落大方,叙说着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青春和真爱成就的人生……
切换镜头,我们不难看出,这个1997年走上教育岗位的教师,今天无疑是成功的。那么镜头的背后他又是怎样的奋斗和付出呢?
立身炼志正师德
教师身上社会赋予很多耀眼的光环,作为一名教师,在领受这些美丽光环的同时,更应该去恪尽职守,努力适应时代的的发展,去为这些光环增辉添彩。不但深知这一点,而且无论是做普通教师,还是担任学校中层,他都努力做到了身正为范,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师德的高尚。
他常说:我的肩上有一副担子,一头担着义务,一头担当责任。我靠履行义务领份薪水养家,责任却让我明确使命,催我奋进,亮丽我的人生。他还说:我的两个心房,一个装的是良心,一个装的是爱心。我扪心自问时,问的是良心,我倾情付出时,洒的是爱心。是啊,在讲求公德,崇尚师德的今天,我们需要他的这份纯真,更祈盼这种由纯真带来的人性的升华!正是这样,他不但自觉端正师德、师风,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准绳,使上墙的制度、规定不流于形式,用自己的言行做好同行的典范,而且在师德自查自纠活动中帮助其他教师进一步匡正师德,确保了所在集体师德的良好形象。
他觉得师德的范畴里除了自爱,更重要的是去爱别人。作为教师,他觉得着力点就是爱学生。他曾用关怀,让学生泪流满面;他曾用爱心,去扬起学生心海的风帆。十多年来,他当过班主任,做过语文教研组长,担任过教科室主任,做过教导主任,负责过有1000多名师生小学的全面工作,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他的爱心。他始终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用爱心去点亮学生的心灯,用爱心去演绎师爱、父爱。他的语文课,最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他的课,作业最少,他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做好。有时他把爱心转化为对学生的尊重,有时他把爱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严,体现在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上。他的课,学生没有坐姿不正的,没有不思考的,没有迟到的……他的课,学生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