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进教师的个人事迹材料(精选32篇)
回首过去,豪情满怀,瞻望未来,任重而道远。"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为了挚爱的教育事业,为了一代新人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我愿做春蚕,愿做红烛,愿做一名披荆斩棘的播火者,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谱写出自己最辉煌的篇章。
关于先进教师的个人事迹材料 篇20
一、锐意进取,不断超越,成就业务精英。
主持的课题《通过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素养》被甘肃省教科所立项确定为“十五”省级课题;参与研究的课题《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价研究》获省级成果鉴定二等奖;论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创新素质》获首届中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
二、团结协作,共同进步,造就精英队伍。
“一名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她根据学校的发展状况,潜心琢磨、认真研究,确定了兰炼二小的办学新理念、办学思路,明确了兰炼二小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她充分认识到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要想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得发展老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她提出青蓝、新秀、名师“三大工程”,出台《兰炼二小青年教师培养实施办法》,制定《兰炼二小新秀、名师、首席考核评价表》。通过梯次培养,已培养出一支教育观念新、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研型教师队伍。
作为校长,作为学校唯一的中学高级教师,她通过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等形式参与教学,诊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指导课堂教学,提升全校教师教科研水平。在她的指导下,近几年来,学校有70多位教师在国家、省市级各类课堂教学教学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300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各类奖项,其中有50多篇发表在各级刊物上,她本人也多次获指导奖。
三、务实开拓,关爱学生,勇做教育楷模。
作为校长,她倡导全体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他们学习能力、生活能力、高情商的培养,关心学生的生活,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近几年来,全校20xx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硕果累累,学生足迹遍布世界、祖国各地。
她本人也获得骄人的成绩:
热爱教育事业的她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高度的负责精神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立志有恒、开拓进取,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懈努力着!
关于先进教师的个人事迹材料 篇21
本人20xx年8月份走入教师岗位,虽时间不长,但每一天无不怀着最虔诚的心面对这份工作。
受家庭影响,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我从小的梦想,对待每一个孩子,我向来都是以一个朋友的心态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我曾经为孩子们开通“心灵驿站”,让他们小小的烦恼,困惑,开心又可倾诉之处,我们用书信交流,我也会偶尔给孩子们说说大人们的世界,来信、回信,让我们心得距离变得更近,因此学生也都愿意亲近我,自然在我的英语课堂上也能畅所欲言。
说起家长,他们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强大后盾,在当班主任的学期里,学校组织了“说说孩子们的班主任”,从家长的评价中,我看到了他们对我的肯定,因此,对待工作我更不敢懈怠,我及时了解孩子们在家里的表现,对于后进生我经常去家访,了解孩子的情况,找到突破口。这样,家校联合,形成合力,更全面的帮助孩子的成长。
提到学校的教学工作,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先后担任中英组组长,高英组组长,做课题,将积极参加基本功大赛,准备优质课,组织学校的模联社团等等,在这些过程中,有失败也有成长,但是我喜欢做这些,因为这是我所热爱的工作。
对待学校的同事们,我也是个热心肠,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平日的小事,我都是主动帮助别人,主动向别人打招呼。特别是我们英语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备课中每到不懂得懂得地方,我主动求教,也从中在一点点进步。
我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小学英语老师,我常把自己比作“蜗牛”,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份工作岗位上坚守职责,踏实,认真,对得起班级里的每个孩子,不辜负家长的期望,学校的栽培。
关于先进教师的个人事迹材料 篇22
曾老师,男,1954年12月生,汉族,xx县xx乡x村人。1977年3月当民办教师,1985年3月转为公办教师,20xx年9月任x小学校长,20xx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小学一级教师。1977年3月起到xx小学任教,坚守山区教育工作岗位三十余年,做出突出成绩。20xx年8月被省人事厅、教育厅授予“福建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xx年被省教育工委、教育厅、省总工会评为“福建省师德标兵”,被漳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xx年7月初省委书记特地批示:曾老师的先进事迹和奉献精神可进一步广泛宣传。同年8月1日《福建日报》刊登《大山深处三十五年的良心坚守》,宣传他无私奉献精神,被漳州市推选为最美乡村教师候选人,曾到县、市进行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演讲,十月份当选福建省第九届党代会代。20xx年4月漳州市教育工委推荐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候选人。
x自然村位于福建x西部的偏远的大芹山脚下,是x乡最偏远的小山村,距乡镇13公里,与下寨镇、国强乡、九峰镇毗邻。这里山高路陡,交通十分不便。xx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学生来自九峰镇三坑村,国强乡新建村、三五村、下岩村,下寨镇联荣村,本乡顶寨村、下石村、x村等八个行政村。现在校生184人,7个教学班,10位教师。其中寄宿生94人。
一、心系教育,无怨无悔
破烂不堪的宗祠当教室,坑坑洼洼的黄泥地面,几十张歪歪斜斜的课桌,一块自制斑驳陆离的黑板……1977年曾老师老师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始了教师生涯,自从22岁担任民办教师开始,他就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扎根山区初小、小学,除了要忍受孤独寂寞,还要忍受常人难于想象的艰辛。曾老师家住半山腰的打铁曾小组,从家里到学校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他每天早上6点出发,踩着坎坷的山路,翻山越岭,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从不落下一节课,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责任感支撑着他,白天在初小上课,晚上,还在夜校上扫盲班,多年的艰辛,他毫无怨言。
二、勇挑重担,绘蓝图
由于x自然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等不便,令许多老师望而生畏,校长、教师也像走马观花般频繁更换,再加上校舍陈旧,教育教学质量长期处在学区后列。开家长会,家长都不来学校,甚至很多家长都纷纷把孩子送到外面去读书,给家长增加许多负担,最低谷的时候学生数只有80多人。
20xx年,曾老师勇敢地挑起这一“烂摊子”,接任x小学校长。面对全乡条件最艰苦、教育教学质量最低下的x小学该怎样走出一条“新路”,他从当校长的那一天起,更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用尽苦心。
学校条件艰苦,“人心”不稳,社会、家长满意度低,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经过好几个晚上的冥思苦想,曾老师为x小学的发展在心中绘出了一幅蓝图:
“学校要发展,必须改变观念,必须重塑学校的形象。”曾老师默默地对自己说。他想到做到,利用双休日时间,多次走访了村里有名望的老干部,外出能人,取得他们的支持,共商办学大计。村里德高望重退休干部赖深渊、村里老支书、x集团赖建辉董事长等也很热心家乡的事业,他们被曾老师的用心办学精神所感动,多次专程赶回学校,出谋献策。在20xx年上学期的期末,x小学举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村家长、老干部、社会能人等参加的家长会。200多位家长全部参加,在宁静的小山村,“盛况空前”。会上,曾校长把学校的状况、办学的理念、学校的发展目标对家长做了诚恳的阐述,表达了办好x小学的决心和信心;老干部慷慨陈词、家长们畅所欲言,群策群力。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在曾老师的苦心耕耘中空前高涨。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曾老师对x小学的发展充满信心。自他担任校长以来,学校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最大限度的得到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三、“化缘”建学校
20xx年学校布局调整时,村民们都很担心x小学被撤并。由于x小学特殊的地理位置,教育局非常重视,陈耀灯局长专程了解后,做出了“撤点并校,x不撤”的决定,对x小学村民、师生是一大鼓舞!
学校的发展,办学条件必须改善。简陋的校舍一直是曾老师心中的痛。村1996年集资兴建的教学楼因资金短缺无力装修,门窗也没安装,一到雨天、冬天,更让他心疼。为改善办学条件,曾校长多次带领同事外出“化缘”,争取在外乡贤的资助,终于得到其任教过学生——x集团董事长的鼎力支持,先后捐赠130多万元,扩建装修教室、设立教学奖学金等。县教育局对山区教育也大力支持,拨出专款,支持山区学校教学楼建设、学生公寓建设,并配齐食堂设备;同时,为使山区的孩子受到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教育局还为xx小学配置音乐室、体育室、科学室等,并配齐各种器材。去年,《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下派驻村干部郑青到该村任第一书记,在学校与《福建日报》之间搭起了帮助的桥梁。电脑、图书……这些城里孩子熟悉的知识载体,山区小学的孩子也都拥有。自从他当校长以来,学校的校容校貌,昔日的土木危房已成为历史。争取资金、垒围墙、硬化操场、道路……每一次的协调,每一分资金的到位,他不知磨了多少嘴皮,跑了多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