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关于实验报告(通用33篇)

2024-07-19 23:26:17报告范文打印
关于实验报告(通用33篇) [实验目的]:硫酸铜大晶体的制作 [实验用品]:仪器:烧杯,表面皿,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漏斗,量筒,玻璃棒,镊子,三角架。用品:滤纸,细线。 药品:硫酸铜。....

  ③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

  化学实验现象五彩缤纷,多种多样,有的现象十分突出而明显,有些转瞬即逝,而有些隐蔽不易察觉,观察时注意抓住反应变化本质的现象。如何才能抓住反应本质的现象呢?为此,实验前要仔细研究实验目的、过程,确定观察现象的重点。例如,在实验验证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时,重点观察物质是否发生了改变,有否不同于原物质的新物质生成,才是观察的重点。如将镁条剪短,说明只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它仍保持了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和富于弹性。但是,把镁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后,产生了耀眼的白光,冒烟,反应剧烈且放热,熄灭后生成了白色粉末。这一系列的实验现象,重点即是生成了不同于原来镁带的白色固体物质,这是一种新物质,这才是观察的重点,白色固体物质无论从光泽、状态及弹性等方面都不同于原来的镁条,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而发生反应时出现的白光、放热,则是伴随化学变化的现象,不是判断物质变化的本质现象。④观察现象要深化,要思考,力求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每次实验后要将观察到的现象给综合加以分析,认真思考找到原因进行对比、推理、判断,然后得出结论,以求对事物深入了解和认识,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对化学学习中出现的概念、原理、定律,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⑤正确地记录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例如:锌和稀硫酸反应,正确的实验现象描述如下:试管内有大量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变小,用手握试管感到有些发热。错误的描述说成:“试管内有氢气产生”。眼睛只能看到气泡,至于气泡是什么气体,眼睛是分辨不出的。又如:将

  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盐酸溶液,正确的描述应为“溶液变红”或说“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而不能说“盐酸变红”。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常见错误

  1.操作不当造成容器的爆炸或炸裂

  (1)点燃等可燃性气体时,未检验其纯度或检验有误,造成混入空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2)用时,混入可燃性固体杂质造成加热时剧烈燃烧发生爆炸。

  (3)拿着酒精灯到另一个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火,或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以及熄灭酒精灯时不用灯帽而用嘴吹,引起灯体内酒精燃烧发生爆炸。

  (4)加热固体物质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造成试管中出现的水蒸气在管口凝聚成水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其炸裂。

  (5)加热试管等仪器时,外壁沾有水珠未擦试干净、没有预热或仪器底部同灯芯相接触造成炸裂。

  (6)加热,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未先移去导管后撤灯,造成水槽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中,使其炸裂。

  (7)用量筒作容器进行加热或稀释浓硫酸等实验,造成量筒炸裂。

  (8)做细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时,没有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致使集气瓶炸裂。

  2.操作不当造成药品污染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没有塞上一团棉花,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和水槽使水染色。

  (2)用玻璃棒或胶头滴管分别取用不同药品时,在使用中间没有将其擦试或洗涤干净,造成试剂的污染。

  (3)药品用量过多,使产生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如硫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4)做实验时,试剂瓶塞张冠李戴。如将稀硫酸的滴管放到盛氧化钠的滴瓶口上,造成药品污染。

  (5)倾倒液体时,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对着掌心,造成液体里混入杂质,标签被腐蚀。

  (6)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用浓盐酸使得生成的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等杂质,影响实验的现象。

  (7)一些易与空气中的等反应的药品,保存不够严密,致使变质。

  3.操作不当引起实验失败或出现偏差

  (1)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没有正确读数,造成量取的液体体积同实验要求有偏差,致使实验不够成功。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天平的使用有误,如将物品与砝码放反,致使最终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有误。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将集所瓶倒置于水中,集气瓶内没有灌满水,造成气体不纯。

  (4)做实验中,过早停止通入。

  (5)过滤时操作没有遵循“一贴、二低、三靠”,致使过滤后的液体仍然浑浊。

  4.其他方面操作不当引起的后果

  (1)连接仪器时,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内,玻璃管没有沾水或没有用布包住,使得玻璃管折断,刺伤手掌。

  (2)使用胶头滴管时,将胶头滴管伸入到容器内,并触及容器内壁,造成药品用量增多和污染。

  (3)制取气体时没有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使得装置漏气而收集不到气体。

  (4)用蒸发皿蒸发或浓缩溶液时,没有用玻璃棒搅拌,造成局部过热,液滴飞溅。

关于实验报告 篇25

  一、实验题目

  粗盐制备分析纯氯化钠

  二、实验目的

  1、巩固减压过滤,蒸发、浓缩等基本操作;

  2、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

  3、学习在分离提纯物质过程中,定性检验Ca、Mg、SO4等离子是否除尽。

  三、实验原理

  粗盐中,除含一些不溶性杂志,还含有Ca、Mg、SO4和Fe等可溶性2+2+2—3+杂质,不溶性杂质可用过滤法出去,可溶性杂质中Ca、Mg、SO4和Fe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BaCl2—NaOH,Na2CO3法:

  (1)除SO4,加入BaCl2溶液Ba+SO4=BaSO4

  (2)除Ca2+、Mg2+、和Fe3+和过量的Ba2+,加入NaOH—Na2CO3Ca2++CO32—=CaCO3 Ba2++CO32—=BaCO3 4Mg2++4CO32—+H2O=Mg(OH)2·3MgCO3

  (3)除CO32—,加入HCl溶液CO3+2H=H2O+CO2↑

  四、实验仪器与药品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烧杯、玻璃棒、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滤纸、漏斗、蒸发皿、坩埚钳、表面皿、PH试纸、抽滤机、铁架台(带铁圈)、小试管、胶头滴管。 药品:粗盐、蒸馏水、镁试剂、BaCl2、(NH4)2C2O4、NaOH、HCl、CH3COOH、

  五、实验装置

  2—2+2+2— 2—2+2+2—3+2+2+2—

  六、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仪器

  2、洗涤:先用洗衣粉水刷洗,再用自来水冲洗,最后用蒸馏水冲洗。

  3、称量粗盐:调零,在左、右盘中各放等质量的称量纸,取粗盐称得10.0g。

  4、溶解粗盐:将粗盐转入烧杯,加入5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放在三脚架上加热溶解。

  5、过滤:将滤纸折成圆锥状,置于漏斗中,用蒸馏水润湿,用玻璃棒将气泡赶出。

  6、加入BaCl2 溶液:待滤液液沸腾,边加边搅拌。

  7、静置:继续加BaCl2溶液 ,直至溶液不再变浑浊。

  8、加入NaOH—Na2CO3:待滤液液沸腾,边加边搅拌,用PH试纸检验,直到其值为4。

  9、过滤

  10、纯度检验:称1、0g粗盐,溶解,取一定量于两小试管中,一支加入NaOH、镁试剂,无天兰色沉淀;另一支加入CH3COOH、(NH4)2C2O4,出现白色沉淀。取过滤好的溶液,同样操作,一支无天兰色沉淀,另一支无沉淀。

  11、蒸发、结晶:加热蒸发滤液,不断搅拌至稠状,趁热抽干转入蒸发皿蒸干。

  12、称量:冷至室温,称得8.6g

  13、计算产率:产率=(8.6/10)*100%=86%

  七、实验现象及原因

  1、向第一次过滤后的滤液加入BaCl2 时,溶液变浑浊(Ba2++SO42—=BaSO4 );

  2、向第二次过滤后的滤液加入NaOH—Na2CO3溶液时,溶液变浑浊;

  3、蒸发结晶时,发出“噗噗”的响声。

  八、实验误差分析

  系统误差:加入的盐酸和氢氧化钠引入了氯化钠。

  操作误差:转移过程中的遗失。

  九、实验心得

  实验之前做好充分预习,大致推测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原因,分析各个步骤的内在原因,理清思路,做实验时就能顺理成章。在检验钡离子是否除尽时,本应取少量离心,但实验中只是粗略的看上清液是否还产生沉淀。学会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懂脑筋思考、进而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在看似平常的现象中找到隐含的知识点,才能进步。

关于实验报告 篇26

  粒度分布通常是指某一粒径或某一粒径范围的颗粒在整个粉体中占多大的比例。它可用粒度分布表格、粒度分布图和函数形式表示颗粒群粒径的分布状态。颗粒的粒度、粒度分布及形状能显著影响粉末及其产品的性质和用途。例如.水泥的凝结时间、强度与其细度有关;陶瓷原料和坯釉料的粒度及粒度分布影响着许多工艺性能和理化性能;磨料的粒度及粒度分布决定其质量等级等。为了掌握生产线的工作情况和产品是否合格,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按时取样并对产品进行粒度分布的检验,粉碎和分级也需要测量粒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