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精选22篇)

2024-09-24 20:23:07报告范文打印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精选22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自卑心理比较普遍

  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社会支持作为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因素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心理帮助、情感的依赖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引导,对于留守儿童应对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留守儿童人际关系问题的产生,正是缺少了这种关乎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支持源。

  (一)留守儿童人际关系问题的原因

  1.农村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的匮乏

  留守儿童一般出现在农村或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难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一是无相关心理援助机构或心理教师。教育经费短缺致使众多农村学校没有条件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即使建立起来,其硬件与软件条件也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心理教师”是政教处、教导处的教师或政治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和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训练,对留守儿童所发挥的心理支持的效果甚微。二是大部分农村学校并没有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农村学校关注更多的是升学率,因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甚至有些学校会放弃对他们的管教,较少从学校或教师层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或情感需求予以关注。

  2.家庭教育中父母亲情的缺失

  留守儿童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长时间父母亲情的缺失,这种缺失引起的“心理留守”的消极效应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情感的满足是其健康成长的关键。所有情感之中,父母亲情是最基本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在调查的学生中的留守儿童基本上是由祖辈或亲戚代为“看管”,亲子双方接触与沟通的时间有限,代为“看管”的暂时监护人难以替代留守儿童情感的寄托或需求。作为祖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迈加之代际的隔阂,对孙辈的教养,是一种“长辈溺爱”;作为亲戚,本身无直接的“教育”责任,再加上考虑到儿童“寄人篱下”的感觉,亲戚的“教育”尺度很难把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外合住和无人监管的儿童,这部分儿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济上比较独立,而且较为自由,要么会培养出儿童的独立性,要么就会出现学习、生活上无人过问的情形。无论何种形式的“生活”,留守儿童始终处于家庭教育的边缘,缺乏父母情感的关爱。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抚慰与关怀,往往表现出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一旦形成了不良心理,之后的家庭教育也失去了“及时性”。

  3.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停留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保障层面,未涉及到留守儿童的亲情的需求。

  首先,乡镇政府没有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出现了乡镇政府教育责任逐步弱化的局面,大多采取撒手不管的策略,较少过问学校的事情,学校提出的需要乡镇政府解决的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其次,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多停留于口号。目前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与心理发展较为关注,也号召学校采取必要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但对于学校实际操作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却较难落实,如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心理教师的配备、相关管理人员的报酬等。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过程中,教育部门的实际工作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二)根据研究结果,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问题的现状,提出如下预防与干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倡导对留守儿童“弱势地位”去标签化的研究取向和大众意识。

  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更新家教观念,优化家教方式,保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加强农村儿童家长养育观念教育,促使其在决策外出时能慎重考虑子女的教养问题。

  3.各农村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目的地帮助小学生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树立起对人际关系上的自信心,对部分焦虑现象异常严重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4.开展心理训练活动,组织学生接受社会教育,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磨砺。营造农村社区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扬长避短,让儿童继续受益于发展环境中的各种积极因子。

  5.重点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能力和人际交流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1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点出了留守儿童遭受伤害的直接原因,反映出许多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亲情、教育、安全,缺失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引人忧思。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和隔代教育的不尽人意之处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课题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指农民工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或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的儿童,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以及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本课题以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为调查对象,深入浅出地分析、研究、思考,探讨并加深了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认识。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目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