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关于村的调研报告(通用27篇)

2024-09-18 06:18:51报告范文打印
关于村的调研报告(通用27篇) 位于,总户数有1417户,5661人,每年村财收入约25万元。该村共有耕地20xx亩,家庭承包地2612亩,村集体土地830亩,浅海滩涂近3000亩,有2150座农村住宅。20xx年,全村年产值达到3845.6万元,农民人均6893元。....

  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

  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产业发展条件

  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关键在投入,重在基础设施。要改善群众的生产发展条件,我们只有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抓住上级扶持导向,积极做好项目规划、申报、协调争取工作,争取实施好一批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全村产业发展条件。

  3、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水平

  要加快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忖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以农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村级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全特色产业协会,制定协会《章程》,明确协会职责任务,着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采取联合经营、租赁、转让、转包等各种形式,扩大特色产业发展规模,通过服务机构的建立,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措施的落实,为广大农户提供高效的服务,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

  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因此,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提升产业效益,扩大产业规模的动力,我们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扎实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办好特色产业科技培训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水平,抓好核桃、蚕桑示范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全村科技的窗口,培训农民的场地,扎实推进核桃、蚕桑科技的推广普及。

  5、逐步建立特色产业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产业新、机制活,则产业效益高。我们要下决心坚持不断地

  抓好核桃、蚕桑两大基地建设,打造好产品品牌,加大产品对外推广力度,把两大产业建成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农业,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发展格局,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中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营管理体制和适行机制,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关于村的调研报告 篇7

  按照县委进村入户活动领导小组的要求,粮食局驻*村工作组深入农户走访、座谈和调研,积极探讨引领帮扶村民致富的新途径,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联户村基本情况

  *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78户960口人,耕地面积2560亩,人均2.67亩。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而杂,农民收入主要依托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驻地现有一处中外合资“加工厂”,从业人员380多人,全村年人均收入近8000元。

  二、调查了解到的主要情况和问题

  1.群众最满意的是:政府的惠农政策好,特别是实行“新农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发展结果与人民共享”的理念。

  2.群众最关心的是: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三农”问题。

  3.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是:发展高效农业、新上项目缺乏资金和技术,希望能加大小额贴息贷款力度。

  4.群众最希望精神文化方面提供的服务是:开通远程网络服务,完善农家书屋,多增加一些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书籍,特别是农业科技下乡服务。

  5.群众对自己脱贫致富的.打算是:种植经济作物、扩大外出务工范围,增加经济收入。

  6.群众对干部思想作风上的要求是:结合当地实际,谋划更好带动村民发家致富的道路。

  7.群众对党和政府最大的期望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在支农惠农政策方面加大力度。

  8.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障碍是: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存在一定的等靠观念和小富即满思想,表现为致富的动力不足,信心不足,闯劲不足,还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培育新型农民的任务比较艰巨。

  三、下步打算和建议

  1.坚持思想推动理念,确保“双联”工作“不掉队”。加强思想宣传,破除小富即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观念,打造永不满足、积极进取、全民创业的氛围。

  2.坚持真抓实干作风,确保“双联”工作“不打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设身处地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帮助引导群众利用政策致富、利用自身优势致富、利用当地资源和环境致富,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3.坚持立足长远目标,确保“双联”工作“不断档”。帮助村里制订发展规划,提升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先富带后富,以户带村,实现整体推进、全民致富的目标。

  4.坚持因地制宜策略,确保“双联”工作“不走样”。与村委班子共同研究对策,把转型跨越发展,建立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基础上,研究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加强村民致富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及土地流转和规模化发展规划等,确保“双联”工作取得实效。

关于村的调研报告 篇8

  3月5日至10日,我到XX村驻点,认真开展“七个一”活动。在此期间,我进农家门,听农家言,知农家情,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重点对XX村10户农民的生产和收入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抽查。目前,农民最盼的是增收致富,最缺的是科学技术和生产资金,最怕的是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和自然灾害,最怨的是加重负担。现将有关调查情况综合反映如下:

  一、关于XX村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XX村滨临长江,有368户农家,总人口1347人,总劳力为502人,旱地面积3647亩,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品种有玉米、黄豆、棉花、辣椒、梨子。全村去年人均纯收入1300元,其中人均纯收入3000—5000元之间的户数为20户;20xx—3000元之间的户数为80户;1000—20xx元之间的户数为100户;1000元以下的户数为168户。

  在调查的10户农民中,人口总数为39人,去年人均纯收入为1443.8元。总劳力数为23人,其中务农劳力为20人,占87%,常年务工劳力为3人,占13%;在校学生为10人;老人为6人。人均纯收入20xx—3000元之间的户数为2户;1000—20xx元之间的户数为5户;1000元以下的户数为3户。

  从调查的情况看,XX村农民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民收入水平低。10户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443.8元。如果除去日常生活、小孩读书、生病就医费用,加上婚丧嫁娶等人情世故,农户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大咀乡长江村一农户去年家庭纯收入5780元,仅用于2 个孩子读书的费用就得1200元,占家庭纯收入的21%

  2、农民增收渠道变窄,难度加大。XX村大部分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传统的粮、棉、油等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发生;区直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影响了农户通过劳务输出获取现金收入的出路;乡村大部分企业经营亏损甚至关闭也制约了农户收入的增加。

  3、农户货币收入比重低。在调查的10户农民中,人均纯收入20xx元以下的农民,其卖不掉的农产品占了其收入的10—30%,即使全部卖掉,也是亏本贱卖。部分农民收入中以实物为主,货币收入相对较少。为了生产和生活,部分农民常将农产品换取部分生产资料和必需的生活用品。

  4、农户收入不平衡。少数农户的高收入掩盖了不少农户收入下降的真相。长江村一农户年均纯收入万余元,而在同村的有些农户已到赊米、赊油度日的地步。

  二、制约农户增收的原因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加上现阶段商品率低,部分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户增产不增收。从调查的情况看,制约农户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调整滞后。受市场信息、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适应,对种植、养殖产品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的价格波动,不能科学地、准确地判断市场规律,“村看村、户看户”的生产经营现象,导致一哄而上——恶性竞争——收入减少——纷纷下马,造成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和滞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许多农民因此发出“谁能告诉我,到底种什么?”的无奈叹息。

  2、商品流通不畅。近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价格大幅下滑,农民收入下降。被迫闯市场的农民一年四季忙种忙收,顾了田里这一头,顾不了市场那一头。农产品大多以乡村为单位组织销售,每到上市盛期,各单位各自为阵,四面出击,不断增加了费用,而且易使区内产品聚集到同一地方,相互杀价,造成内耗,一些农户只好忍痛低价甚至亏本倾销,满载而去,负债而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