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调查报告范文(精选23篇)
7、课外参考情况
学生能否主动有目的地参考课外资料,是促进所学知识深化和培养自学能力的因素之一。而会不会有选择地进行参考资料的学习,则反映了学生素质的差异。调查了解中发现学生的课外参考资料很多,有北京的、有上海的、有天津的、有太原的,种类多达10几种,但哪种资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呢?统计(表八)可说明一些。
表八反映出学生对参考资料的选择随年级的变化而变化。初一学生主要参考一些杂志,初二学生开始转向参考复习资料,初三学生以参考复习资料为主。随年级的升高,学生学参考书的比率也在提高,而学参考杂志的比率则呈下降之势,说明初一学生对参考资料的选择不定性和初三学生对参考资料的目的性有着明显的差异。
统计表明,凡是参考试题解一类资料的学生,其学习成绩并不一定好,所以,杜绝社会上滥出题解一类书的做法是有道理的。因为这类书往往容易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忽视双基的训练,特别是其中一些难题和怪题,抑制了学生大脑皮层多通路的联系,造成了思维的混乱。
统计表明,学生不参考任何书籍的做法与学习成绩相关也很低,甚至出现负相关。因为完全靠书本是开阔不了学生的眼界,而是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阻碍了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所以合理地选择参考资料,独立自学一些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自学的能力。对此,我们教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参考书。
五、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多数初中生仍停留在教师所要求和布置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学习状态,学习的被动性较强,他们主动学习和探求知识很不够,还没有掌握适合独立学习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的被动性,表现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死记硬背。他们上课抄笔记,课后抄作业,复习考试按教师指定的背课本和笔记,还有许多学生大量地看各类题解,这都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他们的学习缺乏独立性,离不开老师这根“拐棍”;而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又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中考指挥棒的作用,特别是在初三,学生被迫在课上课下大量做练习,重复性的无效劳动占去了很多学习时间,负担过重,这就显得学习被动和方法过死,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初中教师中的强制性措施过多,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能不是个重要原因。它造成学生心理不平衡,使学生失去了学习主动性。
调查也表明,优等生的学习方法比较灵活,有较强的主动性和适应性,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和学科的特点选择较为适合的学习方法,能够自己进行独立钻研,掌握了一订的学习主动权和自学方法,因而学习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调查还表明,在学习过程的各个学习环节上,凡采用具有独立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与其学习效果的相关程度都很高。但是,不同年级的相关点是不同的,它反映了不同年龄段学生自主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不同。因此,对于初中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进行学法的具体指导,要开设学习方法课,引导学生寻求合适的学习方法。教师进行指导时,一定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程度,有针墩性地进行具体指导,切忌搞统一的模式。
初中生调查报告范文 篇8
我于20xx年1月至4月,对席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席麻湾中学学生的学习心理,深化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席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特点、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席中进行,共发问卷237份,回收有效问卷233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席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席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
1.学习态度
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
2.学习目的
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
(二)当前席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2.学习需求的多层次和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
三、对调查结果的深思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分析
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中学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中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