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调研报告集合(精选31篇)
2、企业规模小,缺少龙头骨干企业。由于家具行业准入门槛低,缺乏有效的管理引导措施,大量的民间资金进入家具行业,产生了大量的小家具厂。在20xx多家家具成品企业中,产值过亿的仅2家,大部分企业的年产值均在100—300万元,用工20人左右,年纳税不足万元。企业规模小,导致产业整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没有龙头骨干企业,整个产业没有标杆,没有形象,在外界的印象还是低质、低价。
3、产品档次较低,没有叫得响的家具品牌。南康有20xx多家家具成品企业,主打产品是实木床、实木餐台椅和皮革布艺沙发等几大类,但只有5个省级著名商标,15个赣州市知名商标,没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只有个别家具企业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多数企业不具备研发、原创能力,广泛采取仿制、贴牌等形式,原材料单一,款式雷同,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牌和新产品,销售难,利润低,又导致了相互压价,甚至偷工减料,质量下滑等问题,在外地市场只能是“地摊货”。
4、业主整体素质不高,战略意识不强。南康家具企业大部分是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他们虽然在打工时学到了一些实用知识和技术,但缺少系统知识培训,缺少先进制造技术知识,资金投入有限,法制观念不强,风险意识不高,没有战略意识,企业管理粗放,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存在同样的问题,制约了企业和产业发展。
5、市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南康家具市场始建于20xx年,沿国道而建,逐步往两边(重点往北)推进。受历史条件制约,市场区域内路道、站场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滞后,造成市场外部环境秩序混乱;市场内部由于店铺产权业主分散,承租经营户密度大、素质低,物业管理水平落后等原因,市场的运营管理较差,形象的讲就象“农贸市场、大排档”。泓泰家具市场建成开业后将可以大大改善南康家具市场的外在形象。
6、缺少营销渠道,物流行业发展不规范。南康大部分家具生产企业只专注抓好生产,没有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更没有现代化的营销网络,主要依靠市场门市等客上门,甚至
依靠物流拓展业务,大大增加了“代收货款”的风险,极易引发货款纠纷。南康家具物流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使南康家具通达四方。但这些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落后,鱼龙混杂。尤其是代收货款现象一直是困扰南康家具企业、主管部门乃至市委、市政府的一大“心病”,是影响南康的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没有专业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分散在家具城周边,既不利于监管,又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混乱。
三、几点建议
1、在省、市层面统筹家具产业发展。把南康家具产业发展纳入全省、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全局进行统筹调度,在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在产业布局中,明确南康为全省家具产业中心,把家具产业发展重点项目集中安排在南康,其它市(县、区)不再新批家具产业项目。在省、市的招商活动中,每年安排一次南康家具产业专项招商活动。鼓励各市(县、区)和驻外招商机构引进家具企业落户南康,对落户南康的'家具产业外来投资项目享受江西省招商引资各类优惠政策。
2、对南康家具产业建设用地给予倾斜。每年安排1000亩用地指标专门用于解决南康家具企业的用地问题。规划建设5000—10000亩的龙回家具加工区和镜坝家具加工区,主要承接广东、浙江转移和本地家具企业退城进园;规划建设1000亩的家具物流园区,加快推进物流行业规范发展。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南康家具的知名度。把南康家具区域品牌宣传列入省、赣州市级宣传推广工作重点,加大在中央、省、市媒体的广告投放和宣传力度,扩大南康家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议省、市财政每年拨出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南康家具产业的宣传。
4、建立家具研发机构。建议批准成立“南康家具研究开发院”,为赣州市直管的副县级事业单位,采取市校合作等形式,积极引进人才,就南康家具产业的设计、质量、创新、品牌等进行常年科学研发,指导南康家具产业做大做强、科学发展。建议省、市财政在建立机构、引进研发人才等方面给予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5、加强培训,提高业主素质。加强与省、市高校的合作交流,对南康家具企业主实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家具业主的综合素质。如有选择性地安排一部分家具业主到南京林业大学、江西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行学习培训。建议由省、市财政每年下拨专项培训经费200万元用于提高南康家具业主素质的培训。
6、举办参加家具博览会。由江西省或赣州市政府主办,南康市政府承办,每年举办一届全国性的大型家具博览会。同时,积极组织家具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家具展会,展示南康家具,拓宽销售渠道。建议由省、市财政每年下拨专项经费500万元用于支持举办和参加家具博览会。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集合 篇8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调研组在倪建华副主席带领下,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
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20xx年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20xx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20xx年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
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20xx年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20xx年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20xx年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合肥晚报20xx年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20xx年12月,我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xx年~20xx年,合肥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20xx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