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手机市场调研报告(精选9篇)
2024手机市场调研报告 篇1
一、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手机的普及率开始升高,且使用者范围也开始扩张,还记得前几年,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而且,还是大人们的事而已,大学生、中学生......想也别想!但是20世纪的今天,却不同了,在学校里,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的通讯工具,接着是中学生,小学生,父母为了跟儿女得到第一时间的联络,纷纷给儿女们买起手机来,有得学生身上还有两部手机呢,那更不用说手机电话卡了。
从以前的“水壶”到现在的只有手掌大的手机,无论从功能到外表都是一个大飞跃,但是,价格却成反比,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买机好时期,所以不少学生赶上了这好时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而且越来约年轻化。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手机价格的下降、短信服务的开通和各种手机sim卡的出现,手机不再是一种高身份的象征或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通讯工具。
二、调查目的
这次调查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就中学生手机市场以及校园实现手机普及这一社会现象的正常与否和影响中学生购买决策的因素等。调查采用问卷形式,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成功回收93份。在性别构成上基本持平,其中男性占52%,女性所占比例是48%。经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其结果分析如下。
调查中发现,80%的同学已经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就算暂时还没购买手机的同学,其中大部分人认为在学里很有必要有一部手机。其理由是:首先,便于联系,这既包括自己联系亲人,也包括同学朋友联系自己。
三、调查分析
1、手机的品牌、价格、档次及考虑因素
调查发现中学生所购买的手机品牌基本上都是洋品牌,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诺基亚倍受中学生青睐,三者共占调查总数的55%。而国产手机问津者很少,如国产王牌tcl、波导,所购者也不多,两者共占12%,可见中学生在手机品牌上基本倾向于洋品牌。中学生所购手机价格基本在——3000元之间,约占总数的76%,高于3000元和低于XX元共占20.30%,1000元以下的低档手机则无人问津。调查还发现决定中学生购买手机的主要因素是手机的质量,其次是价格和外观。
2、资金来源
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约为71.19%,8.26%的中学生是自己打工挣的钱,11.23%是勒紧裤腰带从生活费中挤出来的,9.32%是别人送的,基本上不存在向别人借钱或银行贷款购买手机的现象。
四、调查结论
学生消费群特点:
(1)注重追求个性化产品。现代中学生比较注重突出个体,想要做真正的自己,发扬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种思想我们可以充分理解。
(2)处于生理发育期阶段,思想,身体等各方面不成熟。由于处于青少年敏感时期,对事物的认知不够透彻、深刻,也不可能想成年人一样看透事物的本质,对手机的购买和消费有一些盲目追求。
(3)更新频率较低。中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不是很多,更新频率低是正常的表现。
(4)对于新事物接受较快,现代青少年追求时尚、前卫,对新兴事物接受能力非常强,也喜欢追赶时尚潮流,对于手机同样也抱着一种这样的态度。
(5)对于手机性能方面要求较高。
(6)依赖性较强,资金来源基本源于父母。由于尚处于未成年阶段,对于长辈的依赖性较强,且没有资金来源,所以手机购买的费用基本来自于父母。
2024手机市场调研报告 篇2
互联网对商业的变革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使得传统的营销方式也不得不随之改变。在互联网浪潮之下,小米的互联网营销浪头非常凶猛,不仅颠覆了传统手机营销规则,更催化了国产手机品牌们的互联网转型,使得手机行业成为互联网营销最热闹、最深刻、最前沿、最多元的领域。在20__年,我们看到国产手机纷纷触网的热闹景象,也看到他们招式频出、乱象丛生的景象。毫无疑问,20__年,营销界的主角是国产手机。在这个过程中,国产手机遇到了各行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其解决的方法、积累的经验也值得20__年各行业互联网转型学习、借鉴。《成功营销》记者逐一探访20__年积极尝试互联网营销的国产手机品牌们,一同探讨战略如何制定,战术如何落地,以此总结出互联网转型“启示录”。
【取势:行业颠覆】 谁与小米争锋?
倡导互联网思维的小米搅了局,让同行无法再“安枕而卧”,但同时也激发了大家的斗志,促使重新思考并布局互联网。可以说,20__年 是国产手机们“奋起、强烈回击”的一年,在产品、渠道、品牌、营销等各个层面,极力诉说品牌故事,释放自身魅力,争抢核心年轻消费群。而这种强烈的回击与 摩擦,也有几分战国时代诸雄混战的味道,手机厂商虽各有优势,销量差距却不大,没有一家可以独傲群雄、处于绝对优势,各家都不肯“放松”厮杀,手机销量、 品牌关注度、口碑度等排名也动态变化中。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大多数所谓的传统企业并不 够懂互联网。互联网营销的创新性、颠覆性玩法,使得部分传统企业甚至乱了阵脚,营销乱象丛生。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有些误解,或左或右,更出现两种极端心 态:传统产业必将被互联网颠覆;互联网包治百病,只有互联网公司才能成功。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某些手机厂商身上,这就要求我们先来“正解”互联网 营销。
现象1:陷入“互联网颠覆论”的恐慌中
正解:和以往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工业革.命 相比,互联网本质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一次普遍性的效率提升,互联网不会取代大多数传统产业,它只是传统产业改进业务流程、提升效率的工具。互联网带来的 最大颠覆即是信息的流动,会让很多靠信息不对称生存的企业无法继续存活下去。但是互联网颠覆不了商业本质,即提供给消费者需要的极致产品和良好体验,要警 惕“舍本逐末”。
对此,vivo首席市场官冯磊曾对《成功营销》记者表示:“互联网虽然正在颠覆这个世界,但是产品以及品牌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消费者需要获取的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也不会改变。”
而在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终端事业部CEO曾学忠看来,互联网不能颠覆传统手机厂商的专利技术优势,能颠覆的是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过去手机品牌是工程师思维,只知道埋头做手机,而现在是一切以消费者为核心,更多地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去进行技术创新”。
华为中国地区部消费者业务CMO杨 柘则如此总结,“互联网爆发之前和之后是两个营销时代。互联网出现前主流的五大媒体是电视、广播、路牌、报纸、杂志,如果把营销比作成做一道菜,那这五大 媒体则是五大佐料。当互联网爆发之后,又增加了很多其他佐料,这就给营销管理者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之下挑选出恰当的佐料组合,去 直接、有效地与目标客户沟通。这就要求营销人在互联网蓬勃爆发的时候不忘初心,不因选择过多而迷失自己,要时刻记得满足消费者最想要。”
现象2:神化“互联网营销”
正解:一加CEO刘作虎反对神化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是好工具,但是互联网并不神秘,消费者最看重的还是产品。”
“互联网让传统营销的路径变得更‘短’了,挖掘和认识消费者的方法变得更多更有效,对消费者的需求把握也会更加深入。但是互联网营销只是营销的升级/进化,在互联网营销过程中传统营销的4P、4C等要做的功课一样也不能少。”荣耀品牌的某负责人如是说。
如何既张开双臂拥抱互联网,又不神化互联网,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的反思是“传统制造业在面对互联网之际,如果为了迎合互联网,为了赶互联网的时髦,一下子‘轻资产’,‘利用互联网迅速获得商业成功,甚至把其他环节都外包了’断然是不可行的。”前联想集团CMO魏江雷则进一步指出互联网营销一定要具备“把握供应链、价值链,了解产业环境,了解网络环境”三个前提。联想集团中国区消费推广高级总监蒋德坤则从4P角度解读互联网思维——用户中心、互动沟通、数据支撑、平台化。她强调“要以用户的口碑为基础,将互联网平台化,在这个平台上做好数据发掘、互动沟通、社会化传播,并完善客服,甚至要鼓励粉丝设计自己的手机,从而拥抱互联网。”
现象3:“粉丝营销”包治百病
正解:虽然小米已多次强调小米的成功不单单因为粉丝营销,但是很多人却仍愿意相信粉丝营销包治百病,照葫芦画瓢依旧奏效,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参与感》一书甚至成为20__年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教科书。但是,早期小米通过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填补了屌丝们的巨大需求而成功上位,才积累了粉丝和口碑。如果没有成功的市场定位和独特产品,何谈粉丝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