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农业调研报告(精选34篇)
从30个调查户20xx年的收入增长结构看,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比20xx年增长34050元,人均增长268元,占当年农民收入增长总额的93.1%,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其次是种植业收入,其比20xx年增加了2655元,占当年农民收入增长额的'7.3%。
总结各调查户生产经营计划,预期20xx年农民收入比20xx年增长7.6%左右。增收的最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今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比20xx年又多3人,外出务工收入预计可达185800元,比20xx年增长近12%;二是从目前农产品的行情看,我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品——粮食和毛猪的价格依然走高,同时优质高效的优质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大幅度增加,农民从种养殖业中将会增加一部分收入。
4、农民增收的困难。座谈中,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纷纷反映,目前农民增收的最大困难,一是外出务工找工作难,找到报酬较高的工作更难;二是分户经营应对市场的能力较差,信息不灵、销售价格偏低、销售成本高等;三是土地分散在各农户,难以形成种植规模,阻碍了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规模效益的发挥;四是农业基础设施不足,80%以上的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制约了农村各产业的发展;五是发展新的生产项目缺乏技术储备和技术保证。
5、解决增收难,农民有四盼
一盼国家要给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让外出务工农民同样享受到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子女入学、贫困救助等各方面的好处,农村的生产公益设施建设同样得到政府的支持;
二盼国家在农民转岗就业培训、种养殖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农民教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素质;
三盼政府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对小型水利设施维修的投入;
四盼加大农民权益保障力度,尽快出台《农民权益保障法》,严厉打击坑农害农的恶劣行为,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要切实为农民撑腰,为农民群众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1、各级党委、政府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非常重视。万州区是农业大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劳动力严重过剩。近年来,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去年八月,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重庆市万州区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万州府发[20xx]74号),对今后5年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规划,对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清理和规范相关的办证收费行为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区里还组建了培训职能机构,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实行组织、发动、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目前已开展服装艺术、农产品加工、家政服务、保安等8个岗位1790多人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在调查的3个乡镇中,大周、龙沙两个乡镇已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基本做到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支持、外出务工手续随到随办、帮助务工人员催要工资、开展务工前培训等方面服务。龙沙镇举办了两期(家政服务、农产品加工)劳动力转移培训班。
2、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的30个农户中, 20xx年外出务工3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6%;20xx年外出务工39人,比20xx年多3 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9.4%,平均1户有1个多劳动力在外务工。
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70%以上都是由包工头带领和务工者相互邀约、串联而外出,靠政府部门和劳务中介机构组织外出的大约占22%,盲目外出占8%。
外出务工人员中,89%以上能找到比较稳定的工作,有11%的无固定工作,收入较少。外出务工人员中能顺利取得工资占80%,大约20%的务工人员遭遇过拖欠、克扣工资的情况。
外出务工民工中,10%的有一定的技能,主要是驾驶、厨师、缝纫、砖瓦工、木工、电工、焊接等,主要学习渠道是民办培训学校和跟师学艺。
3、目前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的困难以及他们的愿望、要求。
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的困难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组织,信息不灵,民工外出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二是缺乏能适应劳务市场需求的劳动技能,难以提高务工收入水平,难以保证务工收入的长期稳定;三是部分民工务工期间缺乏安全保障;四是缺乏自身权益保护的知识和司法帮助。
他们强烈要求:一是希望司法部门要大力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二是希望政府要给进城务工农民与当地城镇居民在各个方面以平等对待;三是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专门机构,外出务工人数在3000以上的乡镇,建议政府要配备1—2名专职人员,加大力度在用工信息、劳动技能培训、外出务工管理等方面给予长期、有效的帮助。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纳入政府目标考核。
2024年农业调研报告 篇18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县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手段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用现代制度管理农业,农业财政投入持续增加,农业基础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县现代农业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们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关键措施来抓,不断扩大其规模,提高其效益。20xx年,全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0.52万亩,设施农业面积0.12万亩,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1.13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0.77万亩,设施农业类型也由传统逐步向瓜菜、花木、林果、食用菌等方面拓展。高效农业的发展促了全县的农业结构调整,到目前为止,全县农业结构调整面积已累计达3.98万亩,其中常年性调整面积2.07万亩,季节性调整面积0.91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果品农业、设施农业、食用菌农业、休闲农业、畜禽养殖业五大主导产业。
2、农业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达到历史新高。截止20xx年,全县共有涉农企业42 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全县合作社目前已发展到21家,入社社员515户,带动农民 6331户。今年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3个,累计已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1个,面积达36万亩(包括果业),无公害农产品14只,绿色食品4只,市名优农产品7只,建立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设施瓜菜等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面积20__亩。已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18个,创建出一批具有我县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其中三百山脐橙、天华食用菌、金宝西甜瓜获市级以上知名商标。
3、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日益趋好。至20xx年,全县已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中低产田改造3.2万亩,田间沟、渠、路、林全面配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经过养殖场沼气池建设,化肥用量逐年减少,禁止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林业绿化面积逐年扩大,全区森林覆盖率己达21.5 % ,农业生态环境良好。
4、千亩农业园示范能力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功能逐步凸现。按照“示范-带动-推广”的工作思路,全县已建成千亩农业园区4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主导产业明确,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各农业园区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生活、休闲、教育、生态功能,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丰富了农业产业内涵。今年以来,三排农家乐、官溪休闲观光园相断建成并投入运行,进一步拉长了全县农业产业链条,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建立休闲旅游农庄8家。
5、科技对农业支撑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抗灾害和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投入,近年来,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在我县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迅速提高了我县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并吸引了各级财政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今年以来,全县共获得15类31个农业项目,各级财政补贴资金1077万元。同时,现代农业保险体系初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特色农业保险相互补充,抗灾害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规模化程度较低。由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还较高,农业用地承包的零散分布,造成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困难,一时难以改变单家独户小打小闹的局面,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开展,也同时制约了相应的标准化、设施化、产业化、品牌化工作的开展,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