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校调研报告(精选18篇)
2024年高校调研报告 篇1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本科生规模扩大,学业困难生人数也在逐渐增加。学业困难生除了自身存在的原因外,在包括家庭、周边学生人群、学校支持系统在内的外部系统中也存在着沟通不良、信息不畅、易受影响、支持力度不足等深层次问题。这些使学生在学业、毕业、就业等发展前景受限的同时,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和学生培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结合基础数据分析,通过个体抽样深入访谈调查,从内外部系统两大方面探寻高校学业困难生的症结成因,并给予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本科生 学业困难 内外部系统 调研分析 症结 对策建议
近年来,高校本科生连续扩招,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本科生群体中学业困难人数也逐年上升。学业困难生因多门必修课考试不及格或未能通过考核(以下简称“挂科”)而导致自身发展受限。[1] [2]高校在学业困难生的黄牌预警、延迟毕业、学籍管理等方面也面临诸多难题。[3]
本文基于配额抽样的方法,首先针对广东省某地方高校存在较严重挂科问题的学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然后从中抽选12名不同类型学生作为典型样本对象,从个人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两方面对样本学生进行深入的无结构个别访谈调查,进而结合调研访谈结果探究学业困难生所面临的系统问题和原因症结,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调研方法及对象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按照先统计分析,再配额抽样访谈调查的方法,针对配额抽样后的典型样本学生,主要采取一对一深度访谈的方式。访谈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内部系统问题,主要包含学习认知、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经历、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个人兴趣爱好等多重维度;第二部分为外部系统影响问题,主要涉及父母家庭影响、周围学习氛围、学校制约系统、学校支持系统、学生对学校的期望等几个方面。
(二)调研对象
截至20xx-20__学年第一学期末,该地方性高校在校本科生总计约2.6万人,其中,累计未通过必修课学分超过15学分以上,即得到学业黄牌预警或黄牌的本科生共计1089名,约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4.2%,具体的分布情况如图1、图2所示。
根据该1089名学生样本在挂科总学分数、年级、专业等分布情况进行配额抽样,总计抽取典型样本学生12人作为访谈对象。其中,按挂科学分范围,抽取挂科15-19学分的5人,20-39学分的6人,40学分及以上的1人;按年级分布比例,抽取20xx级学生1人、20xx级1人、20xx级2人、20xx级3人、20xx级4人及20xx级1人;按照专业分布比例,抽取工科专业8人,理科专业3人,文科专业1人;另外,访谈对象中还包含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1人。
二、访谈调研结果分析
(一)学生内部系统分析
1.学习认知与态度
首先,“大一挂科无所谓”的学习认知普遍存在。12名学业困难生第一次挂科都是在大一期间,主要特点为上课缺勤,其大一期间出勤率在20%-50%,最少的只有5%左右。其作业和自习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对待初次挂科,大多数受访学生“感觉问题不大”、“心想以后有机会重修回来”。
其次,“成绩体现不出能力”的学习认知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询问到“你如何看待成绩优秀”这个问题时,很多受访学生都承认学习成绩优秀有一定优势,但他们多数表示成绩无法与能力、就业、工作直接挂钩。
第三,认知与态度的转变很难转化为有效的学习动力。在谈到“第一次挂科的心情描述”时,大多数受访学生都表示“有压力”、“很沮丧”、“很失望”,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自身的不努力。但每学期继续挂科的学生仍占大多数,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认知与行动脱节。
2.学习兴趣与需求
一是学习需求偏低致使学业困难生长期缺乏学习动力。很多受访学生在谈到自身的学习时,都提到“没有学习兴趣”或是“对专业不太感兴趣”。80%的受访学生在谈到“你觉得大学的课程用处有多大”这个问题时,都提到“实用性不大”、“没有什么用处”。学业困难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缺乏基本的兴趣。
二是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差致使学业困难生缺乏学习需求。尽管很多受访学生在谈到“对大学学习的感受”时,认为大学的学习更自由、更自觉、更自主,但是他们在对自己学业的规划和管理上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许多学业困难生在大一的松懈中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发展目标的审视与确立。
三是过分功利化的学习动机致使学习成为获取文凭或就业的工具。在很多学业困难生真正意识到学业和学习的重要性时,已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了。他们对学习的需求更多是“取得一纸文凭”,因此在学习中折射着功利化的学习动机,学习往往是为了通过考试。许多挂科生不认真对待平时的听课和作业,而选择突击复习,考试只求一过。一些延期毕业生在校重修学分的过程中,对学习的需求更多与将要从事的工作相关,学习成为附带就业价值的工具。
3.学习习惯与方法
首先,进入大学前未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业困难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学习基础没有打好,这与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密切相关。有访谈学生表示,初高中阶段自己数学基础不好,经常在数学科目上补课。还有学生表示,高中阶段都是家长和教师在身边督促自己学习,学习能抓得比较紧,到了大学完全靠自觉,学习一下子就松懈了。在谈到“是否有借鉴他人好的学习方法”时,90%的访谈学生表示不会去留意,也不会去总结。
其次,学业上自我要求过低使坏习惯加速固化。有60%-70%的受访学生表示,挂科科目里有相当一部分科目是因为平时出勤率低,或是考试当天睡过头忘记参加考试而挂科的。学业上过低的自我要求加速了旷课、缺勤、缺考、不自习、不交作业等学习坏习惯的养成和固化。
第三,自我解决学业问题的途径十分有限。碰到学业难题不主动向教师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求助。当问到如何解决学习困难时,绝大多数受访学生表示“自己解决&rdq uo;,过半数学生表示会向身边同学请教,极少学生表示会向教师请教。而自己解决问题的学生大多选择自己看书、上网、找资料、认真听讲等途径,问题都在自身内部消化,学习效率较低,收效甚微。
4.心理问题
一是由认知偏差而引起的畏难情绪和懈怠心理。首先,学业困难生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在高中阶段形成的学习压力使他们对学习有了一定的畏难情绪,来到大学后,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的压力得到释放,懈怠心理逐渐让他们在学习上总是“慢半拍”,在行动上有了“拖延症”的习惯。其次,对待挫折失败没有积极正面的回应和努力发奋的斗志,多数挂科生选择不良发泄和消极逃避,例如通宵上网、玩游戏、在宿舍睡觉逃课等。
二是学业困难生的自控能力和意志障碍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访谈学生表示,在意识到学业问题后,虽然调整了自己的精力和专注力,却很难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的自控能力差,做事情没有坚持和意志力造成的。另外,诸如逆反、自卑、压抑、孤僻、焦虑等个性心理问题,在访谈学生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二)外部系统方面
1.家庭系统沟通不良
70%-80%的受访学生反映,所报考的专业和学校是家长选择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填报志愿大多由家长一手操办。进入大学以后,学业方面与家长的沟通,多属于“事前无商量,事后再告知”的情况,家长对学生的在校情况多由电话了解,学生主动与家长沟通学业的占少数。
2.易受身边学生人群影响
80%的受访学生认为身边的学习氛围“不浓厚”,同学之间“很少谈学习”、“彼此影响,大家都宅在宿舍打游戏”。对于人群关系依赖型的学生,在做决定时自身判断往往让位于从众,更容易受到身边人群的负面带动及影响;自控力较差者会沉迷网络、不思进取,学业上一旦出现困难就选择消极逃避。
3.学校支持系统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第一,学校和学业困难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很多学业困难生不了解学校的学业帮扶制度。尽管全部访谈学生都表示接到了学院教师或辅导员给予自己的学业黄牌预警或黄牌,但7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学校学业黄牌归口管理部门,也没有求助过学校相关机构。
第二,新生入学教育的学业教育部分有待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对学生的大学定位、学习态度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融入更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了解校情校纪,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锻炼社交能力,而对学业的宣传教育部分不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