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在职培训后的心得感受(通用31篇)

2024-06-17 03:05:15心得体会打印
在职培训后的心得感受(通用31篇) 前段时间合肥市教育局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到东北师大进行为期十天的培训学习,听了10场报告,每天晚上我们老师都要反思消化白天报告的内容。以下是我第一天学习后的关于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关于作业,x老师确实有一套,利用网络平台,以作业促进大家一起交流、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乐趣,真是哈贝马斯所谓的理想语境。这让我收益匪浅,接下来就要依葫芦画瓢,着手折腾一个网络平台,好好地促进一下下学期的教学。

  四、其他

  两位老师的示范课,让我们从学理到教法全方位地感受文艺学重镇xx大的教学风范,受用不尽。有些地方和我的想法暗合,使人倍感亲切,比如用诗歌来说明文学惯例。有些地方讲解引人入胜,比如《夜》,我第一印象并不怎么样,但经过x老师层层深入的细读,终于茅塞顿开。不过,也许是诗无达诂,个别作品的理解我有点自己的看法,敬请批评指正。比如对诗歌《你见过大海》的理解,x老师在说明这首诗消解了大海神话、大海形象的同时,还指出“这首诗表明了亲见的大海的可靠性和想象的大海的虚幻性。”(见《文学理论讲演录》P61)这是不是一种过度解读呢?在我看来,这首诗和《有关大雁塔》一样,它的意义就在于解构。这些诗歌是早期的作品,作为一个哲学系的大学生,他当时能做这样的解构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事实上,在所谓“打倒,PASS”的第三代诗歌运动中这两首诗歌就是以它们的标志性意味而被当代文学史一再引用的。正如那首《聚会》,相对来讲,有些比较感性的诗句就写得不错了,比如《逝去的诗人》,比如《明月降临》。

  同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话是不是悖论呢?我觉得从总体上把握这首诗语境中的反讽和悖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复原生活画面,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释为悖论性的语句——事实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情景只是想象之辞啊。这些年轻的诗人,他们的诗思未必那么缜密、那么理性化,毕竟他们和“无一字无来历”的杜甫不同。呵呵,我老是用我的小人之心,怀疑学者们作过度解读。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

  最后,感谢x老师、x老师!感谢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感谢在论坛上交流的各位同学!我将好好地消化这次培训的内容,并以这次培训作为契机,努力进取!

在职培训后的心得感受 篇31

  我们xx小学请来顾老师对我们进行了朗诵培训,培训模式的基本程序是:首先把互动提到首位,青年教师读文、现场点评、专家范读、专家讲座四个阶段。

  我最深感触的是:通过青年教师的朗读、专家声情并茂的范读与适时的指导、同事们学习的专注,令我感动,同时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是打开了思路,专家提出的观念让我对朗读课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青年教师的朗读让我对比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在深受启迪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语文朗读教学工作焕发新的光彩,是我要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语文朗读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努力提升语文教学朗读水平。

  这次学习我体会最深的的有以下三点:

  一、发挥想象,配以肢体语言指导朗读

  每次朗读,都要启发学生想象,要变文字为图画,要眼睛看文字,脑海中要展现出相应的画面来,从而入情入境。例如读《所见》时要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是你在喜、在忧,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演员一样扮演好各种角色,再配以相应的神态、动作就能读得有味而传神。不多我的年纪大了,做起来觉得别扭,看同事做觉得开心,赏心悦目。

  二、老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平时里,我喜欢从投影机里放出朗读,我以为只要他们能读准音就行了,而今天顾老师站在我们中间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则更能使我感到贴近也更能打动我,不仅使我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使我受到感染。因此她每次范读我几乎都能把我带到文章的情境中,使我听得如痴如醉,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这时的阶梯室异常安静,随着顾老师的朗读情感,我们的心和作者的心碰撞在了一起……很多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跟顾老师一起读起来。同时让我明白在耳濡目染中,范读不但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及时把握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基本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师的范读很重要,可以把学生带入文章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相比之下投影里传出的声音听起来很遥远。

  三、划分节奏,改变符号

  划分节奏,由我以前总认为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听了顾老师的讲解,让我知道原来划分节奏可以根据意境与理解诗意来划分。但我有点质疑(不敢提出)因为我没做好准备。如果划分的节奏与参考书不一样,考试的时候批改试卷时,批改老师会改变答案吗?还有标点符号,可以在读书时这句的符号省去,那句的符号也可以省去。听起来美感是有了。可是我还是质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阅读和作文的教学,而标点符号的掌握又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在初步接触和学习标点符号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如果在平时中告诉他们这种朗读方法,会不会对他日后阅读与写作造成影响,这也值得深思。苏联著名高级编辑布拉果曾指出:“标点符号就是标出思想,摆正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声调准确。标点符号好比音符,它们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撒落。”被选入教材的课文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的。它们不仅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语言文字准确生动,而且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极其讲究。标点符号的学习也离不开朗读。以前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也要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和情感、逗号停顿时间短,句号停顿长些。如教师能充分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像推敲语言文字一样去琢磨标点,感受标点之意蕴,体会标点之精妙,并创设情境使其学以致用,相信学生滥用标点符号的情况一定能得到改善。但今天顾老师这一招又是否创新呢?该值得借鉴吗?我个人认为标点符号是——无声英雄,朗读指导时该怎样使用真是见仁见智了。

  此次培训使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受益匪浅,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是专业成长的主体,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不断学习的动机和需求,并且不断地付诸于行动,不断地自我学习,主动积极地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能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分析、总结,这样才能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