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心得总结(通用31篇)

2024-07-04 21:31:04心得体会打印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心得总结(通用31篇) 假期中借阅了尹建莉的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是我品读她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在几年前的一次家长会前夕,突发奇想想与家长交流一下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问题,有针对性的到书店挑选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读后如沐春风,家....

  第二: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人的爱好也五花八门。一个人喜欢什么,醉心于什么,会受天赋和环境等各钟因素的影响,微妙得不可捉摸,爱好就是天才,想想现在我教的一年级小朋友中,有个叫杨元生的孩子,他的表现在孩子中特别显眼,不太和同龄的小朋友玩,一个人总是默默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忙着自己的事情。他不愿意和我交流,我主动找他说,主动和他拉勾勾,让他愿意和我交朋友。尽管看似他上课不认真听,但是学习思维却非常敏捷。

  第三:时刻关注自己的潜台词。生活有万千细节,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个细节中都有教育。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对孩子们的教育也要甜甜化。孩子们在不断的长大,不光是身体的长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智发展,也会有变化。我要不断的观察孩子,经常反思自己,从观念上提升自己,尊重以孩子为主体的生命化教育。

  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爱是一门艺术,让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炼自己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心得总结篇2

  儿童本身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他在生活中很少遇到这个不许动、那个不能那样做之类的限制,并且他早早地接触了书籍,能从书籍这扇窗中望出去,看到现实以外的世界,那么想象力就可以得到正常发展。

  有人说过,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我十分相信这句话,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灵魂中,才能产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力量,必须在幼儿期萌发、茁壮,否则就会萎缩。

  经常有人问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其实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在教育上,并非家长做得越多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尤其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检验孩子在家中是否获得了尊重和自由,家庭是否为他提供了一个放飞想象的空间,这里有一道简单的自我测验题:当孩子不小心闯了祸,如打了杯子或碰翻电脑,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为那损坏的东西而难过,出现内疚情绪,还是急于看你的脸色,出现辩解的行为?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心得总结 篇4

  由学生转变为一名教师——是我人生中一个重大转折点!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带着一颗赤诚的心踏走了工作岗位,来到学校,在这个全新的环境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们身上那独有的特点!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张张陌生的,但是充满着天笑脸的孩子们的脸,让我有一股莫名的、向上冲的冲劲!但是,老师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为达到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了解学生心理,这时,我阅读了刘儒德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它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教会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刘儒德老师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每讲到一个教育心理的原理或规划时着先讲一则寓言或小故事,以此来引导对这一原理,规则的讲解,每读毕一节,有一种令人振奋、心悦神怡之感,这将在我今后教学中有很大帮助,我主要以教师地位的转换角度来浅谈我的感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时期教育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与教师相比,学生是不成熟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因此,学生的成长有待于教师的帮助、指导,教师应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追求的指路人、心理困扰的排忧者。学生的人生发展、精神状态、成长以及智慧审美价值的生存方面,更需要教师用自己全部的热情、聪明才智和人格魁力去感染、激励和唤醒。而在传授知识方面,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领着学生走向知识,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参与创造。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师生交往的学习是一种民主性学习,教师不再是控制者,知识的权威,学生不再是服从者,被动的接受者。双方都处于平等地位,拥有完整生命的人。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相互新生彼此的个性,自由交换意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教师将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学生的学习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的,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支持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支持者。

  教师还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每个人的生存压力也逐渐增大,特别是青少年,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更是迷茫,无所适从。这就是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善于倾听的心,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所以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倾听爱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责任”。

  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后再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这是倾听的艺术。这种倾听不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可以关注学生健康的人格成长。通过倾听,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适时调整教育手段,可以做到事事功倍的效果,“作为一个真正倾听着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植根于生命的活力,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教学相长,教师也是一名学习者。师生交往中的学习是终身性的学习。教师与学生都是终身学习者。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随着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的扩大、流行、社会文化层次的大幅度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扩大,学习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而知识却是教师行使权力的基础、依据。因而,教师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必须不断地学习、充电、更新知识,实现知识的传递。另一方面,教师面对的是极富变化,不断发展的学生,教师只有把自己视为一名持续学习者,才能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念、态度、策略、行为等方面,并加以改进,完善自我,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名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的话。他将是一名完美的教师”。研究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促进教学,教育的成功源自于对学生最大的热情。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心得总结 篇5

  与罗素的大名相比较,我们对怀特海的了解,是伴随式的。

  这本薄薄的《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整个哲学大厦外的随手之作。正如皮亚杰出于对“认识论”研究的目的而投身儿童智力发生领域,怀特海出于“演讲”需求陆续写了《教育的目的》。作为献给学校教师的劝解,它阐述的是博见洽闻者对教育常识的梳理。它的启示并不过时。

  在茅于轼为本书所做的推荐序言中写到:“我国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的问题是把人当成工具来培养,要把人塑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人是为建设服务的,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同时,茅于轼指出,学习的第一目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方法。老师所需要的是保护孩子们天性中就有的好奇心,进而表扬他们提出问题,启发创造性思维。

  怀特海亦在前言中明确: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我们必须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和30岁之间发生。训练这种自我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所受到的教育。”自我发展亦即一个人自我教育中建立自发地从自身出发探索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的途径的能力。

  怀特海强调教育要避免太多科目,同时要在所教科目上做到透彻。针对儿童,他说:“如果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中加以运用。这些孩子自己的发现就是一些普遍的、基础的概念,这些概念能够帮助孩子理解他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层出不穷的各种事情,孩子就是要这样来生活。”对所学知识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那就需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在这种心理氛围中,他们运用材料,自由发挥,逐步从思维上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游戏方法,并推及其它方面。

  “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与先贤们的交流是一种伟大且令人激情迸发的集会,但这种集会只能在一个地方进行,那就是现在,而先贤们到达这个地方的先后顺序并没有什么意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