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语文老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2篇)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优秀语文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一个老师的幸福?从教的路越走越远,似乎离答案也越来越远了。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怎样的自省,才能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仍旧初心殷殷,遇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的幸福……
从教二十多年,夜深人静时曾多次问过自己:做教师,你幸福吗?我一度很迷茫。网络上有两幅猫头鹰的漫画,精准地描绘了老师的日常工作状态:开学初,头戴博士帽,光鲜亮丽;学期末,蓬头垢面,怒目圆睁。第一眼看到它这番对比,真是叫人忍俊不禁,但是哈哈一乐之后,心里酸涩不已。其实我们都是这样的老师,鱼在水中,冷暖自知,这样的老师幸福吗?
读陶继新老师的《做幸福的教师》一书,似乎朦胧中找到一丝光亮。陶老师说,作为教师,一定要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提升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的境界。见此一语,顿觉心中无限清明,陶老师对教师之幸福的定义,恰恰映射出我自己疲于奔命的生命状态。那么怎样扭转自己身心俱疲的状态,实现如此境界呢,陶老师如是说:“任何不良情绪,都是生命成长的障碍物,搬除之,生命方能畅通无阻。”细想想,踏入校门,我有太多的不良情绪,继而传递给学生。不良情绪对谁都是负能量,对学生何尝不是。掩卷沉思,我想到班里的一个小男孩,杜杜。
杜杜是一个十岁男孩,极聪明,也淘极。课堂上任凭老师讲得“入情入境”“慷慨激昂”,他只顾自在任意可以下笔的地方,描绘他最喜欢的机器人、机器猫。屡教不改,可谓“不治之顽疾”。对他,我翻着花样的教育,最后都是就算气炸了肺也只能无奈收场。在我心里,他就是一块盐碱地,怎么努力都颗粒无收。
他对绘画的热爱那是如痴如醉。有天连续两节作文课,他还是老一套,无视我一再提醒。他画了整整两节课,最后交给我的只有一行字:“老师,我实在是不会写,或者是没什么可写。”我哭笑不得。
好吧,改变自己!陶老师说:“任何不良情绪,都是生命成长的障碍物,搬除之,生命方能畅通无阻。”他对批评教育已经形成免疫,太严厉了他还会跟你急眼。想想算了吧,首先让自己情绪好起来,和和气气地跟他聊了起来。
“那么爱画画儿?”“嗯,我一不画画手就痒痒,心里就难受。”他这样说,神情自然诚恳,没有丝毫做作与伪装。而我,虽为人师,却一面对孩子的这一癖好深表理解,一面为不能说服他而在内心里感觉狼狈不堪。围绕着绘画,他从幼儿园,一直聊到现在。猛然我灵机一动,既然如此,就从绘画入手好了。于是引导他从这一角度写这篇作文。果然,他还是真有个聪明脑壳,仅用了三十分钟就写了三页。且不说内容是否精彩,只看篇幅就叫我惊讶不已了。好像哦,我找到了一个老师的幸福!
后来,我也认真地欣赏了这孩子的画,还真是不错。用同学们的话说:杜杜在咱们班是画机器人的顶级高手。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不假,这孩子在这方面不是无师自通吗?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之,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之,是不大容易的。”多亏那天我没有让坏情绪主宰,如果一味强制不允许他画,说不定扼杀了一位未来的实力派画家。我想到了那个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孩子,从不同的视角,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不同的风景。这其中就包含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的幸福。
不要让孩子在某事上有被否定感,而要让他体会到成就感和荣誉感。好情绪中,事情才会往良性循环的方向走,坏情绪只能让事情陷入恶性循环。陶老师还说,幸福的教师应该是:说话不死板,做事灵活机动,活得有趣味,走到哪里,就把欢笑和快乐带到哪里。那么,我愿意做一个这样的老师,我愿意在未来的日子里,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一个老师未来的幸福。
在成为一个教育者之前,第一个需要被教育的,应该是我们自己。在一切的“给予”之前,让我们先成为一个拥有的人。但愿我们都是最幸福老师,我们收到的,不仅是鲜花,更是——别人的感念
优秀语文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现在课堂教学主体一一学生的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一、是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现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并不是好课。
二、是学生的交流状态。
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不会有人笑话;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真诚的祝福;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三、是学生的达成状态。
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察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慢生"、"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地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
优秀语文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7
《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中最吸引我,让我看得最入迷的是《走出教育误区》这一章,读着任安妮、王红川、陶奇、曹辛的故事,我的心也一次次地被揪紧,这一件件“小事”让我明白,教育无“小事”,所谓的“小事”,只是站在我们成人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大的事”!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年龄更小,心灵更脆弱,对老师也更信任、更有依赖感。在他们的心中,老师更是神圣无比的,不允许有丝毫玷污的。教育,需要我们常常站在儿童的角度看问题,所谓的“理解儿童”,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儿童的心去理解儿童的心。
李老师对“优生” 的培养和对“后进生”的思想改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让“优生” 更优和引导“后进生”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以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的做法,让我深深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