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学习心得(精选33篇)
我骄傲,为生长在这个朝气蓬勃、不屈不挠的民族;我自豪,为浴血奋战、换取和平的那些可亲可敬的人。
慈溪这片红色的红土地孕育了红色基因,我们每一个三北儿女身上都镌刻着“红色基因”这个“达芬奇密码”,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而传承红色基因归根结底要靠行动。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不仅多元而且多变,人的价值追求也如是。但越是这样,就越突显红色基因的可贵,越需要我们一代代传递“红色基因”的正能量。
如果说在血与火的岁月里,“南山三十六岙,后海七十二灶,要人随多随少”的口号,是慈溪人保家卫国红色情怀体现;那么和平年代里,热爱乡土、建设美好家园、发家致富,便是慈溪人红色基因的具体行动。慈溪的“红色基因”是青瓷文化、移民文化、围垦文化和三北抗战精神等一系列宝贵精神财富的一脉相承、世代相袭,也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慈惠三北,溪通四海”的新慈溪精神的高度契合。
我要做“红色基因”坚定的传承者,坚守心中的一方净土,脚踏实地,宣传好、传播好“红色基因”,自觉把个人梦想的追逐融入到“慈溪梦”、“中国梦”的大潮中,奏响“红色基因”时代旋律的主音符。
我要做“红色基因”坚定的实践者,注重实际,以勤奋工作为荣,围绕着“青山绿水”做文章。当年,在广交会上摆地摊的方太公司已摇身变成国内厨具行业的龙头之一,依靠的就是这个红色基因。如果这山望着那山高,终将一事无成。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一名三北儿女,我们要以钱海军、交警爷爷胡剑宏等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以拥有“红色基因”而自豪,传承并在每个人心中激活“红色基因”,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谱写无愧的人生篇章!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学习心得 篇18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我校组织师生分别在知行楼一楼报告厅和图书馆第一报告厅观看直播,共同缅怀先烈,汲取奋进力量,弘扬英雄精神。副校长肖圣龙、吕雄文出席活动。
观看直播过程中,师生们庄严肃穆,同现场参加仪式的各界代表一起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深切缅怀人民英雄。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仪式结束后,师生代表们纷纷表示,在新中国成立xx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家将更加珍惜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更加感恩“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的无私奉献。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师生们一致表示,要通过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进一步在铭记历史中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怕牺牲、不懈奋斗的献身精神和坚定信仰,汲取力量,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学校国内一流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卫生管理学院精心安排,在该院20__级新生开学典礼后,将观看敬献花篮仪式直播作为全体本科新生及研究生新生的入学教育内容。该院党委书记表示:“观看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是一次极具仪式感的活动,也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希望新生通过此次活动,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肩负起青年一代以及作为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脚踏实地,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校团委副书记说:“感恩如今岁月静好,不忘先辈负重前行。在未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牢记历史,勿忘使命,增强责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对烈士们的敬仰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动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正是因为历史才成就了今天,正是因为英雄前辈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__级新生辅导员瞿说,“作为党员,我将,时刻谨记自己是学生人生路上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用真诚与耐心为学生服务。”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无比自豪且深切热爱着我的祖国。”20__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胡玲玲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在时代发展的机遇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锤炼自身本领,要始终把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让青春绽放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在默哀静默的时间里,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看到革命前辈在重重迷雾中不断求索,孤注一掷,寻找光明;看到民族英雄在硝烟弥漫中前赴后继,百折不挠,戮力前行。”20__级妇幼保健医学专业本科新生丁x说:“愿吾辈青年学习前辈精神,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大潮中,让青春绽放华夏之光!”
学校各部门、各学院也分别组织教职员工、学生收看了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直播。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学习心得 篇19
陈薇
“除了热爱,还有身为军人的使命和责任”!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是国家安全的隐形威胁。凭着职业敏感和军人使命,陈薇将抗病毒药物作为主攻方向。陈薇率领团队历时10余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一科研成果,奠定了陈薇团队在该领域的领军地位。
工作热爱、担当责任
面对实验室里十年如一日的寂寞艰辛,陈薇说:“除了热爱,还有身为军人的使命和责任。”身为军人,必须随时准备战斗20__年,“非典”疫情爆发。凭着敏锐的科研直觉,陈薇预判自己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疫情防控十万火急。为了尽快验证这一判断,她率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进入生物安全三级负压实验室,与当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零距离接触。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每次持续工作八到九个小时,其间不吃不喝,甚至不去上卫生间。实验关键阶段,整个课题组连续奋战,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历史不会忘记陈薇团队的付出: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作为军队科技工作者,更要善于下先手棋、打主动仗”
危急时刻见行动,防疫战场显担当。20__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陈薇再次临危受命,担任国家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卫生防疫组组长。她冒着余震的危险率队在废墟上打响了一次又一次战“疫”。“给任务就是给信任。”在陈薇看来,身为军人,就必须随时准备应对下一场战斗;作为军队科技工作者,更要善于在科研领域下先手棋、打主动仗。
穿上这身军装,一切都是应该做的
“别人因为埃博拉走了,中国人却因为埃博拉来了。”在非洲的许多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这里的人一提到中国,都会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感激。
埃博拉疫苗为了研发重组埃博拉疫苗,陈薇先后4次带领团队去非洲,与埃博拉患者零距离接触,开展临床试验。曾经有人问陈薇:“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有没有想过万一回不来怎么办?”陈薇的回答是:“穿上这身军装,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在这场不分国界的战斗中,陈薇带领团队凭借着中国军人的血性和智慧,研发出世界首个20__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世界为之瞩目,国人为之振奋。临床试验结果,在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20__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研发的疫苗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大爱担当在塞拉利昂开展临床试验的间隙,陈薇和团队访问了一家孤儿院,这里收留了49名被埃博拉病毒夺去双亲的孤儿。“我也是一位母亲,被可爱的孩子们簇拥着,注视着一双双渴望关注和爱护的大眼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希望不再有孩子因为埃博拉而成为孤儿。”这句话的背后,饱含着中国军人对非洲人民的真情厚谊,彰显了中国军人的大爱担当。
成功的人目标不变,方法在变
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求是杰出青年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两次……陈薇赢得了诸多荣誉,但她始终把荣誉的取得归功于团队。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离不开强有力的创新团队和平台。伴随军事科研机构的调整改革,陈薇瞄准生物安全领域学科交叉的特点,积极引入自动化、信息安全、工程力学等专业人才,搭建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梯队。“科研创新永远在路上。”这是陈薇经常说的一句话。在这条路上,她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未来还有无数个难关,等待着她和她的团队去创造。有人问陈薇成功的诀窍,陈薇说:“成功的人,往往是目标不变,方法在变;而目标在变,方法不变的人容易受挫折。如果一个人20多年坚持一个研究方向,专注做一件事,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换了谁都一样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