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通用35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陈萍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教材的5-8单元的教学意见,她带领老师们一课课的进行了教材的分析,及每课的教学建议。
下午,张丽华老师围绕“练习”和“习作”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张老师从习作的'内容、指导等方面做了指导,并举了生动的事例,让老师们明确了习作教学的方向。
一天的教材培训,时间虽短,但从三位老师的详实指导中,我对本册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新课标为准绳,以课本为依据,以课堂为阵地,在有效课堂的探索中,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语文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 篇17
《称赞》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童话故事。在小獾有点泄气的时候,小刺猬称赞了它,使它有了自信,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苹果香极了,使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所以称赞的效果多么神奇啊!学习这篇课文,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自然揭题,营造气氛
在开课之初,我对学生每一个积极的表现都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如:开始上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称赞(你坐得真端正、你的衣服穿得整洁干净),同时有让学生称赞我,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称赞,自然而然地引入到课文中去。这样,课堂上让孩子们感到轻松,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读带学学习重点句子
朗读是二年级学生一项重点训练项目。为此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以读为主线,通过分角色读、其余学生勾画重点句子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认识,在读书中领悟到称赞带来的快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这两句话。学生从中学会了欣赏和称赞,体验到了称赞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三、以读带练,解决课后练习
在朗读的过程中穿插了对课文后面的练习 “一 比一 ”“ 了 ”,这样把朗读和提升语文知识能力相结合。
四、阅读教学中关注词语教学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因而,词语在发展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本课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粗糙”、“泄气”两个词语。在学习“粗糙”这个词时让学生摸猕猴桃和苹果两种水果表面理解“粗糙”的反义词可以是“光滑”,通过手工作品理解“粗糙”的反义词还可以是“精致、精美”,通过理解“粗糙”再理解“糙”字的含义。
五、结合微课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木”字在书写中的变化,我特地做了一个微课,让学生加深印象。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本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前半堂课稍微有点拖拉,导致后面写字的时间不够;对学生的评价没有能机智的和课文结合起来等等。在以后教学中我将积极总结经验,争取让课堂更加流畅。
语文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 篇18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感受到了统编教材的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一共编排了129 篇古诗文,约占总篇目数的30%。其中,古诗词112 首,文言文14 篇,古典名著3 篇。除了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符合当今时代特点、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
二、倡导大量阅读。这套教材主编温儒敏提出:要“读书为本”。统编教材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体现这一理念:
1、课内拓展。主要是通过阅读链接来加大阅读量,链接的都是与课文有关的内容,有的还与课文进行了整合,编排了课后题。例如四年上册11课《蟋蟀的住宅》课后第三题说:“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下面的片段,想想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接着又为我们链接了苏联比安基《燕子窝》节选。
2、纳入课外阅读。一方面通过课后题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比如四年上册12课《盘古开天地》课后的选做题:课后搜集中国的神话故事读一读,然后讲给同学听。
3、通过快乐图书吧带动课外阅读。
随着统编教科书的全面使用,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个理念,就是课外阅读课程化。教师和家长很关心学生的课外阅读,但是令人苦恼的是,要重视课外阅读,却不知道要让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因此课外阅读常常不容易落到实处。统编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体系。教材从一年级到九年级都有系统的书目安排,告诉教师、家长和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可以读什么书。我认为课外阅读课程化,不仅仅是对读什么进行推荐,还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和必要的监管,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利用好小贴士指导学生的阅读。而不能只是推荐书目,只是提要求,放任自流。这里要注意把握一个尺度,课外阅读还是要以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教师的指导不要过多过细,另外要求也不要过高,更不宜以考试的方式进行测评。
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教学当中往往是这样的,学生一主动,老师就不方便预设,就不便于把控课堂。但是如果我们的学生长期处于,老师问学生答,学生长期被老师牵着走,处在这样一种课堂模式的状态下。那么长此以往,他就不会主动阅读,不会主动思考了,就一定会形成“等、靠、要”等等弊端。那么为了改变这种被动阅读的状态,四年级教科书通过三个单元,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继三年级“预测策略”后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这个单元围绕“提问”这一阅读策略进行编排,,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从这一个单元的'编排,我们可以看出统编版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序列性。以前我们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时往往就是“看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或“谁还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说不清,孩子不明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从没像现在这样,安排一个单元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进行训练。
这个单元的教学还需要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1.重视引导学生借助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问方法的指导上,不能是学了方法,用方法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教学就结束了。还要进一步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是要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理解,提出问题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这是本单元教学区别于普通阅读单元教学的难点。因为现在是从学生出发进行教学,学生提出的问题完全是生成性的,不像一般的阅读教学那样,从相对客观的文本出发,方便预设,方便操控课堂。如果在课堂上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教课文,就需要教师对课文极其熟悉,能迅速判断学生提出的哪些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哪些问题大同小异可以合并,并迅速思考怎样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科书上编者提出的问题串联起来,又怎样从每个问题出发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以,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我们也可以把学生的问题收集起来,先在课下备好课,再去上课。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真实问题,再借助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保证阅读的真实性。
2.要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是语文学习,所以本单元教学强调教师或学生要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但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有一定价值的,是他们积极思考的表现。有些问题,虽然对理解课文的帮助不大,但问题本身也是有一定价值的。因此,对理解课文没有帮助的问题,教师也要充分尊重,给予关注。如,可以鼓励学生课下过交流、请教、查资料等方式去研究。不要让学生感到自已提出这样的问题没有意义,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