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4篇)
随后原主任分析到,首先这位患者主因间断咳嗽、咳痰,流涕1月,颈部肿痛3天入院的,结合查体和肺部CT我们可以排除肺炎,但出现呼吸困难,不仅考虑到与呼吸系统相关;其次也要考虑到能引起呼吸困难症状出现的其他相关疾病,例如: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过敏相关等,要请相关科室进行会诊,综合性的考虑,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听了主任和老师的讲解,赶紧查看过敏性相关书籍:过敏所致呼吸道阻塞症状由喉头水肿、气管痉挛、肺水肿等引起,表现为胸闷、心悸、喉口阻塞感、呼吸困难,有濒危感,头昏眼花,脸及四肢麻木等;循环障碍症状由微血管广泛扩张所致,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畏寒、冷汗、口唇紫绪、心律加快、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治疗上根据病情对症选用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扩容、抗组织胺药、钙剂等。
经过以上治疗,约6个小时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治疗3天后治愈出院。看着患者痊愈出院,心里有说不出的成就感,也有了对全科医学及全科老师的钦佩之情。
全科医学科是名副其实的重要的科室,经常接诊一些看似常见、简单的疾病,却需要我们多系统全面的考虑,全科医学科拓展了思维方式,提高了诊疗技能,为我们更好的分诊和专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让我深深感触临床工作无小事,可能会因为一个很小的不慎造成巨大风险,通过此病例总结出几点和大家分享:
1.在临床工作中避免经验性的诊疗;
2.询问病史一点要认真、仔细、谨慎;
3.应注重多学科诊疗及时请会诊。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记医生的职责,认真谨慎,踏踏实实的加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学习,使自己尽快成为一位优秀的住院医师。
医生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北京这个政治经济中心,文化底蕴深厚,一直令人神往。漫长期待之后,于庚寅春节之际开始了京师之旅。为期一年的实习工作与生活将在海淀医院拉开帷幕。我相信在这里我将健全知识体系、强化操作技能、开始人生理想之行。初来之时,医院领导老师的亲切与关怀让人在他乡倍感温馨。尽心组织的岗前培训更让人眼前一亮,其内容言简意赅,概括性强,将为今后的工作起建设性纲领作用。岗前培训,时短意重,收获颇多,感触颇深。
感悟一:以病人为中心,个人情绪远离工作
医务人员是为病人服务的,现实生活中情绪的波动如若带入工作中去,既有可能对临床诊断带来偏差。在要求精细准确的临床工作,细微的变化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故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快速的自我调节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感悟二:强化基础,治病治本
注重基础知识,全面系统深知疾病本质,治本才是上上策。在治疗中,本着对病人身体健康、生活质量高度负责的态度。能食补不药补,是药三分毒。价廉质高量适为准则。能口服不注射等,尽量减少对病人的远期危害、副作用及经济压力。
感悟三:严谨求实;规范行为
在工作中不可有丝毫的懈怠与懒惰,对每位病患的健康负责。实事求是,有好事大家分,出事一人担的勇气与魄力。搞好自身卫生,形成良好的消毒灭菌意识,继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规范行为,严防开空手术,遗留异物等事发生。
感悟四:医法同在,相伴而行
每一位医生后面都站着一位律师。在医患矛盾尖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频发、医生所处环境紧张的当代,我们必须有法律意识与常识,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医学文书内容须实事求是,有理有据,敷衍了事的态度贻害无穷。
感悟五:全面发展,丰富生活
希望自己能在海淀医院表现良好,所学多多。在北京以书会友,以球交友,得遇知己。最后祝海淀医院成为全国一流实力强劲的医院。
医生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有幸参加了重庆市举办的全科医师骨干培训。此次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全科医师的全科医疗思维和社区服务理念、管理经营技巧和应变能力,通过对学员进行系统的现代全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全科医师的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沟通技巧,塑造和谐、向上的全科团队精神和工作氛围。
培训内容从全科医学概论、全科意思实践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提出的观点清新隽永、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以浅显而富有说服力的举例和互动教学。让学员真正参与并积极思考,使这次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使我受益匪浅。
一、明确了全科医师的位置和任务
全科医师、全科医学、社区中心在以前,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以为全科医师只是在基层看看小病,开开药品的低水平医师。但通过了近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我对全科医学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全科医学和临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一样,都是临床二级学科;社区服务中心同样也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地方,而且是更具有人情味、更尊重人的卫生服务机构。
社区的服务对象不仅是病人,而且还有没病的健康人群。全科医师不单要会高超的医术,还要懂得与病患沟通,进入病患的世界,不能像临床专科医师一样以被动和以疾病为导向的诊疗模式开展工作,而是要主动对社区居民开展卫生服务、进行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树立以预防为导向的诊疗理念。
通过这半个月的培训来,我对全科医师的理解从当初认为的:只要会看“发烧、感冒”就可以的赤脚医生,提高到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人性化、持续性与综合性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的经过专业医学训练的高素质医师。
二、提高了医患沟通的能力的认识
现实社会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病患对医生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医闹也越演越烈,医生越来越难当。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医生与病患在沟通方面出了问题。20xx年恩格尔(G。L。Engel)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
因此,以“医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逐渐被“以病人为中心在培训中,通过授课老师不断给我们灌输“以病人为中心,健康为导向,加强沟通”的社区服务观念。使我在潜移默化中对医患沟通有了新的了解,在现实生活中,病患在工作、生活都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压力与问题,躯体的疾病只是病患健康问题的一部分。
目前大医院的门诊医师的每日诊疗工作十分繁重,每天可能需要看30—40位病人,试问大医院的门诊医师怎么可能花大量时间与病患交流,倾听病患的心声。而全科医师则不同,全科医师管理的病人数及范围相对专科医师少且固定,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与病患进行交流,同时方便对病人的预后进行跟踪随访,甚至可以让病患主动参与自己诊疗方案的制定或调整,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主”的服务理念。这些都可以大大改进医生与病患的沟通。
三、增强了对全科医学的未来的信心
只有通过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的就医场所,才可能解决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医生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近期,响应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号召,我有幸参加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河北省卫生计生委联合主办的“卫生计生人才强基层工程——乡村医生培训”项目的授课活动。今天,我想给大家谈一下对乡村医生培训的心得体会。
《旧唐书·许胤宗传》载:“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强调行医治,贵在思考。” 乡村医生担负着村民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因为贴近村民,所以一有症状村民最先接触的就是乡村医生,也就是说乡村医生诊治的健康问题大部分是疾病的早期未分化阶段,这些问题或者症状可能会是一过性,常常具有隐蔽性,因此乡村医生看病要有整体观、全人观、综合观,才能做到不误诊和漏诊,但是也要开扩思路,识别疾病的急慢轻重,掌握转诊指征,以免贻误病情。乡村医生要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需要做好“三广”:
知识要渊广
在乡村看病有下面几个特点,一患者往往是医生熟悉的乡村百姓、街坊邻居;二首诊患者多;三缺乏检测仪器设备,只能靠物理诊断或临床经验判断疾病;四村卫生室离上级乡镇医院较远,遇到急病需要能及时做到急救处理;五缺乏上级医师及时指导和专科会诊。因此,乡村医生看病独立性强,要想减少误诊漏诊,必须要多加学习疾病知识,“如果你想不到它,你就绝不会诊断它!”见多识广才能为临床提供思路,清楚的判断病情。要培养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能力性,还要查看报刊网络文献,了解当前医学前沿信息,更要积极参加培训班多听听上级医师的经验介绍,扩宽自己的知识范畴,要善于总结自己看病的经验与体会,从病人身上去学习,还要定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举例为证,患者以头晕症状就诊,可能会是:脑血管疾病、耳石症、梅尼尔综合征、感染、癌症、贫血、神经官能症等等,头脑里有这些疾病概念或知识,再结合他的病史、症状、体征、年龄、性别、伴随疾病、心理、睡眠等综合来考虑,就能得出最大可能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