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2篇)
新教育致力于让教师和学生拥有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既有对教育意义的思考,也有对当下教育问题的担忧;既包括教育的传承,也包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教育进行的改革和创新。在我看来,新的改变应渗透于教育中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教育的弊端虽然没有完全除去,但是局面还是在改变的。以我所在的英语学科为例,我做学生时,我的老师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知识点上,提成绩大多只能靠死记硬背和刷题,但是,当我真正接触师范教育之后,发现现在的英语教育强调的是在语境中进行教学,词汇和语法仍为砖瓦,但房子的搭建如果想要足够稳,还是要形成坚固的体系,而这个体系就是语境,语言之所以称之为语言,就是因为它是在语境中被使用的。如何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都感受到幸福呢?那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所教和所学的东西都是有意义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的同时,在自己的精神层面也有所提升,比如更好的了解外国文化,或是能够运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又或是对中西文化差异有所感悟。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所谈到的“在反思中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一直对我有很大的影响,经验可以随着时间不断积累,但是反思是绝对需要智慧的,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绝对造就不出教育专家,而只会诞生教书匠。反思不应该是为了应付工作,更多的是应该形成自己真正的感悟,不断地反思才能让自己明白不足,逐渐成长,形成教育智慧。虽然我平时也会经常将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身边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探讨,但缺乏专业的语言以及持续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除了认真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外,我还要经常书写反思,形成自己的教育史。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要吸收丰富的教学理论,并将先进的教育理论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成为新教育的践行者,做幸福的教师。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8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又多么富有诗意的话呀!吁了一口气,我合上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但书中充满智慧的语言却久久萦绕在脑海。
该书分别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十个方面,谈了理想中的教育。本书的内容不象有些教育书籍只有空洞的理论和说教,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问题的根源,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理想中的教育,读后让人犹如醍醐灌顶。清晰地记着,在“理想的教师”这一章节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一年五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
是啊,扪心自问教了十一年书,可真正用心去教的有几年呢?很多时候都把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忽略了教育塑人灵魂的神圣职责。我想“用心”的前提就是“爱”,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朱教授还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写教育日记,也是用心的体现,如一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今天产生了一个矛盾,是怎么解决的?今天产生了一个挫折,又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把这些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再总结得与失。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个非常美丽的项链。是啊,用心积累这点滴,长此以往就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啊。
朱永新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想终有一天我会梦想成真的。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9
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我放假时间,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学习了《教育新理念》等书籍,冬天气温虽然很冷,但我能克服一切困难,仍持之以恒地有计划的进行学习。透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学习与反思,我的大脑又一次的受到了前首未有的洗礼,并对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对创造始于问题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一是教师的新理念、新教法与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要求相脱轨;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真正体现出备学生的过程,在教师的教案里,更难找到与教学环节、教学资料和切合学生实际的提问。没有提问,哪有问题;没有问题,哪知学生学得如何?这样做的关键是教师为了图省事或认为学生文化基础太差,根本不值得一问,或借口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怕提问后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认为,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透过认真学习,我真正认识到了课堂提问题的重要性,缺少了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无论多完美、多动听,总会让人觉得少了灵性和缺乏现实好处。因为有问题意识、问题潜力的课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潜力的素质教育。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考途径的可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这就是所谓的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这种教育,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用心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性是构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使学生终身受益为目标。
对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只要课前认真备课、上课环节比较完美、课后布置一些作业就是一节好课。至于学生能否学到多少有用知识、潜力能否提高却不在思考之列。若按这种教学,表面上看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只但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正所谓拉“素质教育”之大旗,做“应试教育”之虎皮。为此,我透过不断的学习,才真正的认识到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含义。因为知识才是人们真正的认知的结果。而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数教师往往太注重认知结果的教学了。如果在知识发展缓慢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还有情可原,那么,在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这天,这就不能容忍了。因为学生学到的仅是知识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实际问题解决的潜力,跟不上快速更新时代的步伐。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因为知识才是真正启发学生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才能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潜力。
对文科教育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的认识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因为芝麻大小的事,大打出手,甚至致人非命;有的学生对花草树木的随意攀折不以为然;对弱势群体逞强、嘲讽;对可爱的小猫、小狗生命的不屑一顾等等。从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缺点,不难看出在他们的身上难以体现人的生命价值观。这不仅仅说明当今的教育确实存在必须问题,更说明一些学生的素质低下,只有看到这些学生的不足,才能深刻地反思当今的教育。这让我想起,为何国外也把保护动物写进本国法律中,并用心倡导保护动物的生存权,建立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让动物成为人类的真正朋友,以此来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爱心教育和关心弱势群体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十分明显,国民素质大大提高。所以,在这种教学中,要大力倡导人的真、善、美的一面,极力反对暴力和战争,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关爱生命。为此,在文科教学中,要把文学、哲学、道德所表达的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成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才是人的这种独特的生命感受。让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感受到这种生命价值的升华,这才是文科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真谛的体现,也是文科教育的基本使命和基本教育的功能。